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年龄小,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懂得遵守规则,行为散漫,自我调节能力薄弱。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

1. 根据儿童差异特点,进行小组搭建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小组搭建中,教师可根据儿童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和动手能力差异,优化小组组合,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便于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个性特长。

2. 进行小组培训,形成合力团队

       对于混合编排、协调搭配组合成的小组,可进行短期培训,使每个小组成员意识到团队精神是合作学习的成功要素,使他们认识到个人责任和相互信赖的重要性。

      培训方式应适合低龄儿童的年龄特点,宜以游戏为主,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室内室外均可。

游戏的目的在于使成员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时个人的责任。

3.加强指导,促进小组成长

       小组的团队精神和小组意识一旦形成,便能发挥其巨大潜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小组的成长。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

(1) 讨论时全员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下到小组讨论中去,采听讨论过程,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其中,重视“全员参与”的现象。

(2)展示时全员参与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在学习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有表演时,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一个都不落下。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侥幸心里,使之有一定的压力,产生动力。

如在表演“小白兔运南瓜”时,有一4人小组分工如下:一人扮演小白兔,一人扮演黑熊,一人扮演小白兔妈妈,还有一人扮演讲述人。他们分工精确,合作愉快。

(3)鼓励小组间开展竞争

       良好的健康的竞争只会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竞争中,重视的是成员的参与,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协调。在一段时间的小组竞争下,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非常默契,并逐渐形成各小组的特色。

4. 加强课外联系,有助学生发展

      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如果只限于课内的合作,那是一种缺憾。加强小组成员的课外联系,有利于合作精神的拓延,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弥补教师力量的不足。

(1)建立通讯录。

      每个小组建立一份同组成员的通讯录,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成员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增进了解,共同进步。

(2)注重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互交往。

      学生之间的课外交往不仅是小组内成员的交往,还可以是小组与小组间的交往,扩大交往面,增强交往效果,培养他们向外拓展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里开展合作学习,使儿童从小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认识的、交往的和审美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