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优秀者同行(上)
2018学校的好事不断,这不,刚刚传来喜讯,沙华中校长刚刚获得本年度的“中国好校长”荣誉称号。12月10,我陪他一起去北京领奖,同行的还有荣获“中国好教师”的城南小学的王琴老师。
“中国好校长”和“中国好教师”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教育频道于2012年创设的,旨在表彰在年度教育工作中有杰出表现的校长和老师,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今年获此殊荣的校长和老师各20名,前期经过了基层推荐、专家评审、网络投票、领导审定等环节,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颁奖典礼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厅,格外隆重。
11号上午是“2018教育家年会”,我有幸聆听几位重量级专家的报告。李文长先生解读了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关于校长领导力的內涵,朱永新、柳斌、顾明远等大咖依次登场,让会议篷壁生辉。
朱老师的报告题目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考》,他论及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成就以及对教育未来的思考,有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课程,朱老师发出了“我们学的东西是天经地义的吗?”的追问。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是朱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记得他说过,给孩子什么样的课程就给了他们什么样的童年。美国已经有人提出,“谷歌里有的就不需要教”了的观点。朱老师说,文凭时代终将过去,“能者为师、课程为王”终将到来。课程的供给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如果学校力量不足,也可以进行课程外包,由政府购买,学校使用,惠及学生。
柳斌老部长暂时撇下住院的老伴,来到会场,作了《好教育就是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的报告。老人家言辞恳切,振聋发馈,演讲重申了他的“素质教育”的主张。他为素质教育正名,批驳了一些误读误解,特别是“教育国际化”的提法,旗帜鲜明地提出“把中国人培养成中国人”。
顾明远先生则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教师的五项修炼。他说,教师要从意愿、锤炼、学习、创新、收获等五个方面磨练自己,才能达到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三重境界:咋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她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斓珊处。没有独上高楼的孤寂,没有衣带渐宽的修为,哪有募然回首的惊喜!
几位大咖演讲后,组办者安排了一个圆桌对话,邀请了王殿军、夏青峰、刘可钦、刘飞四位校长。这几位校长都办出了很有名气的学校,他们虽然路径不同,但是都有大格局,都重视“人”的建设,都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营养的课程,都让学生过安全、温暖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他们都是“中国好教育”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