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中有这样一些不良现象越来越令人担忧: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不广,阅读的方法不正确;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支持学生购书阅读的不多。不少学生几乎无书可读,课外沉溺于贪玩,时间白白荒度,语文素养明显下降。要扭转这一状况,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创意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读、善于读、主动找书读,读出语文素养的厚积薄发,读出生命的精彩。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摸索出了“三三法”,能让学生主动找书读,谨供参考。
一、“三巧借”培养学生热爱课外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是靠强迫“逼”出来的,而是靠老师、家长用心培养出来的,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特点,巧妙地借题、借环境、借活动来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借题引发。
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趣味问题、课外读物、感人的故事引发。
1.巧借故事悬念为题诱发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情节,将学生带入故事世界,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阅读该读物的兴趣。这样通过故事情节的奇妙境界而感受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地去进行阅读,比任何说教都有效。如:在向学生讲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时,教师就可以介绍诸葛亮借到十万支箭回去交了差,接下来就准备攻打曹操,但仅有十万支箭和五万人马怎能攻打曹操八十万大军呢?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后去阅读原著《三国演义》。
2. 巧借英雄人物事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学习英雄人物的兴趣更浓。如:在学习《郑成功》后,可以借此激励学生阅读一些写英雄人物故事的读本。
3. 巧借身边的典型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快的同学;让那些利用课外阅读获得丰硕成果的同学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其他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借环境引发。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助于把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起来,使学生不会对阅读感到厌倦。在学校开设的阅览室、班级配备的读书角等场所都是很好的阅读环境。在设计阅读场所时,可多用一些宣传标语,如“读书使人更完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三)借活动引发。
每个学生都喜欢在活动中学有所得,所得显著,都期望因此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许,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课本剧、辩论会、手抄报赛、成语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一活动的大舞台中展现自我,接受实际锻炼,体验成功。
二、“三同步”培养学生善于阅读
苏霍姆林斯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古今中外的名家都善于读书,讲究读、记、诵“三同步”。
(一)读。
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内容,则要精读。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内容。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等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
略读,就是简略地读、粗浅地读。略读可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有用的信息。新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可用略读。当然,略读是相对精读而言的,是一种不求精细理解的读书方法。但是略读并不是“随便翻翻”。叶圣陶先生把略读视为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因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和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读物;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读物;略读是一种在具备了精读技能之后,才可以练就的读书方法和技能。如果没有精读技能,略读就会成为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了。
浏览,就是广泛地、大略地看。广泛地浏览,是为了了解信息动态,寻找合于看书需要的读物,满足好奇和求知的欲望。粗略地浏览以快速了解读物的内容,并估量其价值为阅读目的。因此,浏览是粗疏和精确的统一。运用浏览法可以为精读作好选材的准备。著名的SQ3R学习法,就以浏览为第一步的。浏览包括辩识题目,浏览序列、目录、提要、题解、要点、索引,浏览正文等。如刚拿到一本较厚的读物,一些有益的报纸或有用的信息资料可浏览。课外阅读的方法有时是从课内教师的传授所得。如我们教学一篇课文时总是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再找不懂的地方,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解决疑难字词,在重点词句的地方作上记号,最后熟读全文质疑解难。教师不妨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也是很好。
(二)作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指导学生精读、略读或浏览时,都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很多,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可以通过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或者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续写、改写也是很好的读书笔记的形式,这样能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三)吟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能加深记忆、加深理解。在阅读中,指导学生遇到好词好句好段,要及时吟诵,以加深印象;对一些经典语言,意义深奥的,当时不一定能够理解,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能背就背下来,以后再慢慢咀嚼、品位,知识积累多了,知识积累多了,自然就能加深理解了。
三、“三走出”培养学生独立健康阅读
对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都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帮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家庭能独立地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一)走出教材——以教材为点扩展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以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例如学习了《负荆请罪》,可以向学生推荐《史记》;学习了《三打白骨精》让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习了课文《孔子游春》,可推荐《论语》一书。教师既要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出课堂——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面自由读。除了向学生有目的地推荐读物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征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一般来说:高年级学生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推荐读物还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不同读物的喜好程度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自然科学,有的喜欢历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自由阅读。
(三)走出家庭——以家长认识的提高为后盾协助读。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进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才能保证孩子们有书读。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走出有限的小家庭到书店、图书馆,让孩子独立地选择合适健康的图书阅读。
这“三三法”在我任教的班级每每实施,都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找书读,身边的书读完了,就去找其他同学借书读;学校图书室里的书读遍了,就去镇上、市里新华书店找读本读。有的针对自己薄弱学科选书目读;有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书目读;有的为探究某个奥秘选书目读。全班学生形成了比谁读得多、读得好、写作水平提高得快的热潮,人人争相在海中矫健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