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孩子在专心致志的画画,一旁的大人看到了便好奇地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我在画上帝啊。”听到这个回答,大人连忙说:“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你怎么画得出来呢?”孩子不假思索的告诉他:“你马上就能看到了。”
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孩子单纯的自信不禁打动了我,也让我想到了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确,一个人经验较少、情感较少、主观思维直接而不复杂的情况下做事情往往没有顾虑,敢作为。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孩子,他不去考虑上帝到底长什么样,在他小小的世界中坚定的认为:我画的就是上帝本来的模样。
作为教师,我们都认同“儿童本位”的观念,那是因为作为“曾经的儿童”,我们深切感受到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总是乐于尝试与探索,哪怕是在“试错”,也会乐此不疲的去完成。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以及思维方式的不断完善,我们自身却开始惧怕尝试,不愿意轻易的坚持自我,最终行为处事畏首畏脚,思虑良多。其最终结果也往往是,看着眼前的机会白白流失。
很多人在刚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的时候,也是踌躇满志,想着在教育的这方天地里做出一些成绩来。所以,在最初的几年,我们总是充满斗志、满怀激情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像海绵一样努力的去学习那些觉得有用的东西;面对教学,我们愿意精益求精的备课、磨课,希望将最好的课堂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我们乐于思考、勤于追问,甚至想着能够尽早生成有着自己特征的教学主张、教育理念。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接触面的增加,又无可避免的遭遇到一些“不同的声音”,甚至是相左的看法。就像听到别人说“谁也没有见过上帝”,我们中的很多人便开始动摇,以至于逐渐放弃了“最初的梦想”。
尽管“谁也没有见过上帝”,可是谁又能轻易的下结论——你画出来的就不是上帝呢?任何理念也好、主张也罢,从来就是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渐明朗并日益为多数人接受的。只要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是符合自身实际、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就有存在的理由,就有被认同和支持的可能。何况,事物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也是“螺旋式”上升这个词特别具有意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信很多人都对一幅漫画印象深刻:一个人去挖井,深深浅浅挖了很多坑,最深的那个坑只需要再轻轻的挖一下就有水了。可挖井人没有坚持,他自然也无法享受到甘甜的井水。我们很多时候就像漫画中的挖井人一样,缺少的就是那份坚持下去的自信。或许,我们可以想一想开头故事中的孩子,不需要思虑太多,你画出的就是“上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