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适当降低期望值

——由一次游览想到的

 

假期的时候,刷到了介绍桃花潭的短视频。因为李白的《赠汪伦》名气太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是孩子张嘴就来的名句,问他们是否高兴去看看,两个人欣然同意。

于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就开始了。驱车三百多公里,来到位于皖南的泾县桃花潭景区。一路上我时不时提醒着他们看看窗外的景色,让他们回忆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想着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当他们站在诗人所描写的“岸上”有,着一种别样的感受。当我们来到诗句里所描写的地方,眼前山清水秀的景色确实让人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按照游览的路线,招呼他们乘船前往河对岸的“万村”时,两个人同时表示不想去了——他们只想在岸边玩水。因此,我们的桃花潭之旅,也就终止在了“此岸”。比起彼岸游人如织的“万村”,他们更喜欢岸边的石头和和水。

原来,关于此次旅行,是我想多了——计划中的“文化之旅”不过是我的想法,孩子的关注点总是出其不意。其实类似的“反差”,此前也多次出现。在北京工作期间,他们有几次来京的机会。受时间限制,每次我也总是想着带他们好好逛逛北京,故宫、天安门广场、天坛、长城等国人心中的“必到景点”自然是首选,但总觉得他们他们兴致不够高。而两次游玩了环球影城之后,他们依然表现出兴致勃勃的劲头。

细细想看,我的安排和设想只是“我以为的”,而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喜好,尽管这种喜好看起来很不起眼、很幼稚。就比如桃花潭,我看到的更多是文学的价值,而孩子眼里,阳光照耀下,岸边的石头滩和清澈的水,比“诗仙”在这个地方留下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作为家长,在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感受、经验来为孩子提供“帮助”。当孩子不能理解或者是表现出拒绝时,多数情况下我们总会觉得问题出在了孩子身上,觉得他们不懂事、不领情,辜负了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进而感觉自己“受委屈”了。这种“委屈”的情绪又很容易在生活的言行举止中被投射出来,表现为对孩子态度、言语亦或是行为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往往又极其容易成为亲子矛盾的隐患点。站在孩子的立场,家长的给予并不是他们想到的,站在家长的立场,的的确确又用心的付出了。归根到底,是我们自己以为只要是“为了你好”的“给”,就能获得孩子的正向回应,这本身就是“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有的时候满怀期待的开展某项实践,但最终收获甚微,乃至与初衷大相径庭,其实也是因为我们与学生之间出现了“信息差”——即教者的“输出”与学生的“接受”之间“不同频”,进而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课堂教学为例,为了精心呈现谋一节课,教者在认真揣摩、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一系列行云流水的环节,细致设置教学目标,在心中一遍遍的预演课堂教学的过程,但回到现实,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未能出现预料之中的效果。根本原因也在于“教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占据了备课的主导,教师用心设计的前提是“自我”,所有的设想都从“教”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对课堂的需求,没有落实“学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因为准备过程中的极致用心,无形中提高了对课堂的期望值,心理上的高期待与教育目标达成度的不匹配,也容易造成加剧对教育教学的失落感。

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心上。无论是日常亲子关系的维护,还是教育教学的实践,在用情用心的基础上,还要懂得换位思考,多一些“用户思维”。“为了你好”式的主动,并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很可能是“甜蜜的负担”。

减少执着于结果的功利色彩,更多情形下,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