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营造“润泽的教室”

一、认识何为“润泽的教室”

通过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我知道了“润泽的教室”是有别于那些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构成的教室。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这样“润泽的教室”洋溢的那种美好是我向往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营造这样的课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一些课堂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师自身心态、理念要做出改变

1. 教师要练习微笑。微笑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给人很亲近的感觉,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放松下来。微笑也是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来学习。老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微笑或许应该成为我们职业的要求,就像商场里的导购员、饭店里的服务员,或许我们也应该加入他们的行列,成为“职业微笑族”。

2. 教师要无比信任学生。我们要相信他们不管现在是处于哪个起点,但是他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坚信他们是向善的,是乐学的,是能被感化的。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停下脚步”静静地等待,不打断学生的发言,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

3. 教师要有一颗温润的心,要能降低自己的姿态,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要将学生当成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老师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这种传授并非以前的“填鸭式灌输”,而是应该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来展开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就像一个配角,站在一旁弯下腰认真倾听,适时点拨、串联、促进。我们的身份应该是陪伴并唤醒学生内在的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二、改变教室的桌椅排列

教室要排列U型课桌。这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看到学生。其实学生最想看到的是同学而不是老师。以前“秧田式”的桌椅排列方式,不利于老师在学生间走动,离老师视线最远的最后排的学生往往最容易走神。这样的U型课桌可以让教师照顾到每个学生,方便老师走到任何一个孩子身边去倾听、去指导。

三、培养学生一些习惯

1. 学会倾听的习惯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以后,课堂的言语表达才会变得丰富起来。也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因此,学会倾听特别重要。我任教的是二年级。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倾听,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和大家分享。

①我在黑板上张贴了“耳朵”的图片,下面写了三个字“听明白”。醒目的图片和加大的文字每天都在提醒他们要认真倾听。

②我用“倾听星”的小贴纸来激励他们。哪些同学上课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就可以得到它。得到的小贴纸由他们自己下课后贴到班级的表扬榜上,小孩子们很积极。

③教师示范,自己先做到认真倾听每一个同学的发言。教师弯下腰,听到孩子的发言可以微笑地点点头。但是教师不仅要倾听有声的语言,还要关注无声的语言。正如《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所说:教师要边倾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过程中,要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老师的全身心应该对每个孩子敞开。比如,上课有同学随便讲话了,你可以点一点他的小嘴巴。有同学做小动作或者走神了,你可以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点一下他的桌子,也可以摸摸他的头或者肩膀。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眼睛关注所有的学生,在教室里要多走动。

2. 大胆说“我不会”并向别人求助的习惯。

四月底我有幸去上海学习“共同体”。芮莹老师说:“一定要让孩子们站起来说话,哪怕不会,也要说‘我不会’。孩子站起来说‘我不会’的次数多了,他也会不好意思的,就会慢慢好的。”所以我现在用“勇敢奖章”激励他们。谁勇敢说出“我不会”,谁就能得到它。最后也是由学生贴到表扬榜上。说了“我不会”之后并不是就结束了。我和孩子们说:“既然自己不会,那就要想办法解决,这时候就可以向同学求助。”班会课上,我和他们交流“同学”的含义,就是要“一同学习”。一开始,我会提醒他们:“你不会,你可以向同学求助”。渐渐地,次数多了,他们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即使有的孩子忘记了,但是他发现班级静悄悄的,也就随即想起来了。有时我也会向他动作示意,他也就明白了。

营造“润泽的教室”,我正在努力着。现在努力降低姿态。姿态低一点,笑容多一点,未来就会美一点。为这一点点的美而每天努力一点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