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练习时,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如何正确面对呢?一个教师只有学会反思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起初,我对教学反思这个概念总是比较陌生,认为这是一件很麻烦、很无关紧要的事,认为只要认真的完成教学任务不就行了吗?哪知,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反思。例如:你有反思过学生的错题吗?
每当遇到学生的错题时,总会想:这个孩子怎么又怎么粗心呢?但真的是因为粗心大意造成的吗?对于这个问题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时候就需要反思:是自己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没有讲到位,还是学生在知识运用时受到其他知识的干扰?
错题无处不在,下面这个案例就教会我如何面对学生的错题。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里有一道这样的题目:
在○里填上“>”“<”或“=”。
5-4○1 2+0○3 3-1○1 4-3○2
2+1○3 3+2○3 2-0○2 4-2○4
这道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以及5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看似很简单,但学生却发生了让人深思的错误。
例如:5-4○1 2+0○3
> <
这样的错误情况很普遍,特别的是平常还不错的学生也有同样的错误。刚开始我很着急,认为这些孩子太粗心了,一方面又但是他们对已学知识掌握得不牢固。静下心来,我觉得责怪孩子也没用啊,不如让他们来谈谈自己的解题过程吧。
于是,我请 几小朋友来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是把圆圈两边的数比大小,并不是按照题目要求先算出算式得数再和另一边的数比大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很牢固的,只是对于题目的正确理解还不够。
我差点误会了他们,对题目不理解,老师有很大的责任。于是,我将这道题重新进行讲解,把两个数比大小和这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
例如:4○1
5-4○1
让学生明白,两种类型的比较方法是不同的,思考过程也不同。像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要先算出算式得数,再把得数与另一个数比大小,同时要正确的运用几个符号。随后,我们又练习了同样类型的题目,效果相当不错,这时我感到一身轻松,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真好!
我认为反思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就教学要另当别论。面对学生的错题,用“粗心”两个字解决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把错误的愿意强加在学生的身上,显然是不道德的。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能一贯的订正出正确得数就行,我们要对传授给学生的每一个知识点负责。
反思学生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让学生不再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