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被人们概括为“儿童的语文”,我以为再合适不过。在当下功利主义盛行的环境中,我们尤其要学习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儿童观,要像于老师那样教书育人。

    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总是把儿童放在首位。在于老师的课堂里,老师首先是在教儿童,其次才是教语文。用成尚荣先生的话来说,“于老师是教儿童学语文”。

于老师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儿童,想儿童之所想,急儿童之所急。有一次,一个孩子提出,老师板书时身体和手挡住了他的视线,他看不清。于老师听了很愧疚,觉得自己怎么就没考虑到这一点。从那以后,他每次板书都尽量蹲下身子,争取让每个孩子看清老师板书的过程。蹲下身来板书,是因为孩子个子小,需我们老师放低自己的姿势,让孩子看清黑板;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是因为孩子心理敏感,需我们老师放低自己的身架才容易接近他们。老师处处为学生着想,教学姿态才能自然地贴近儿童。儿童够得着老师,他们才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大胆地表达自我。老师心中装着儿童,备课时才会时时想着学生的难处在哪里,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才能教到学生的心坎上。上《梅兰芳学艺》一课,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积累,对课文中一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于老师就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带着学生在情境中表演、体会。为了让学生体会“紧盯”这个词语,于老师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站在凳子上。于老师用手指着上空对这位学生说:“天上有一只鸽子,看你能不能盯紧它。”说着,于老师用手指在这位学生眼前从左向右划动,又从右向左划动,学生的视线也紧跟着于老师的手指移动。有了这样生动的情境再现,孩子们很快就理解了“紧盯”一词的应用之妙。正因为于老师心里时时想着儿童,他的语文课才那么贴近儿童需要,才那么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

    我们今天呼唤“儿童的语文”,就是因为我们的课堂还存在大量的忽视儿童、不尊重儿童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分数,让学生拼命“刷题”,大量抄写,不考虑儿童的承受能力。这样的教学也许能短时提高考试分数,但损害的是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损害的是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不偿失。有的老师只想着自己如何把课上精彩,忘了课堂里的学生。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恨不能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有“造型”,每一句话都要出彩,竭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他们不是在教儿童学语文,而是在自我展示。这样的课再热闹再好看,学生获益不多,也没有多大价值。

于老师退休后,还在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在《假如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一文中,他深情地说:“如果再教一年级,绝不会让小朋友上课尿裤子了。”“犯了错误的学生进办公室,一定请他坐下。”“我不会愚蠢地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我希望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这些话是那么朴实,又是那么深刻,反映了一位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和对儿童的由衷热爱,值得我们每一个后来人铭记在心,并时时反躬自问——在我们的课堂里,究竟把儿童放在什么位置?

    先生虽去,精神永存!我们热切呼唤“儿童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