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结果,重实效,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了没有,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多少,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学也要重视学习过程,如同农家既重收获,也重耕耘一样。
语文学习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有其发生、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习得能力、运用方法、认识规律,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既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智慧碰撞、资源共享的过程。
过程开辟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途径,展示了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体现了学习语文的规律。学生亲历过程,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习语文的苦与乐。
学习过程是流动的、变化的、不断发展的,体现着教学的发展性。教学有发展性,标示着教学的生长状态,因而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言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格逐渐完善、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
教学的发展性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试问,如果学生的思维只在起点徘徊,言语老是在原地踏步,想象枯竭,思维倦怠,言语生涩,这教学还有效吗?如果刚刚上课,多数学生就已读得正确流利,甚至背得滚瓜烂熟,回答准确无误,这课还有必要继续上吗?常听老师们评课说,某某老师的某堂课如行云流水,这话貌似褒奖,其实是贬损。因为课如行云,风吹云散;课如流水,水过无痕。老师们也常说,某堂课完美无缺,天衣无缝,这更像是贬损,意思是这堂课可能不真实。有时候,一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由不知到知,由不能到能,由不会学到会学。语文学习亦然。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学会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学习过程中必然有尝试、揣摩,有猜测、假设,还有犹豫和失误。教学正是让学生从失误中看到希望,重拾信心,保持恒心,坚定决心,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收获学习成果。
由上观之,学生学习过程中由跌跌撞撞到顺顺当当是正常的,从尝试错误到发现错误再到矫正错误也是正常的。反之,那些唾手可得、轻而易举得到的知识能力,常常是虚浮的、脆弱的,既不易保持又难以运用。
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须用其长、避其短。例如,多媒体可呈现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人物、场景图像,但不能替代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生发的联想和想象;多媒体可以净化、美化、简化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但不能消解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的过程。多媒体是手段,不是目的;是技术,不是思想。手段不能代替目的,技术也不能代替思想。
总之,语文教学中充分关注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滋润、意志的磨炼,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的精神、个性的健康成长。一般说来,过程与结果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合规律”的耕耘,必然带来“合目的”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