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是老师最为常见的工作。如何听专家、名师、同行的课呢?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从年轻时开始听别人的课,必定在课前做好三项功课:
其一,知其上课题目。听课之前,我首先了解执教老师上的是什么题目和题材。是古诗,还是散文?是寓言,还是童话?了解教学内容和题材,可以就相关题材的教学做好研读准备。
其二,研其上课文本。知道题目后,马上找来教科书,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一读,了解内容;二读,明确主旨;三读,分析特色;四读,欣赏语言。
其三,思考教学思路。细读文本后,我就自己琢磨:假如我教这篇文章,会怎么设计?有几种处理方法?哪种设计更切合学生?哪种设计更独具匠心?
以上三项“功课”做好后,我才有底气走进别人的课堂,聆听别人的教学。有了这样的准备,我在听课时关注的就不仅仅是人家的教学设计和流程了。我更关注:他对文章的解读,哪里比我深入?哪里独具慧眼?哪里是我没有发现的地方?他对教材的重点处理巧妙在哪里?难点化解独特在哪里?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他是如何启发、引导、点拨的?他的板书设计妙在哪里?作业布置为何与众不同?我的整个听作比较、作分析,区别异同,分辨高下。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听课的过程,就是在内心里把自己的课和别人的课作比较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分析的过程;就是取其精华,剔去糟粕的过程。
说实话,我的好多公开课选文,都是在听别人上课的过程中萌生的。例如:我执教的《泊船瓜洲》,就是在听别的选手参加大赛时萌发的。因为对文本的解读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还”字,因此我紧扣“还”字诗眼,牵一发动全身,披文入情,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此课一出,得到张田若、周一贯等语文名家的高度赞誉。何以如此,皆因听课前做好三项功课使然!
如何听专家的报告讲座呢?我的体会是记其要点,思其疑点,取其新点。
记其要点,就是概要地记录讲座的要点,譬如大小标题,名言警句。这是整体上把握,举其纲要。
思其疑点,就是对讲座中有疑问的地方,暂时搞不明白的地方,和别的专家讲得不一致的地方,做好记录,做些思考。一时解决不了,暂且存疑,留待报告后再作思考、检索,直到解疑明了为止。
取其“新”点。专家报告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熟知的,只有一小部分是新的思想、新的主张、新的策略。那么这一小部分就是我最有收获的地方,切莫疏忽放过。其实,听一场报告,如能收获一两点新的见解,功莫大焉!这样积少成多,听十场,有十个新思想,你的收获还少吗?
听课是学习,会听课是善学习。善学者能以少胜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望老师们都能掌握听课的艺术,在听课中成长,在善学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