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说起来很惭愧,还是第一次知道,深感自己的无知。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人民网发表了一篇《世界读书日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读书之道》的文章,其中总结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三点,我深以为然。
自我反思,离上述三点,还差之甚远。
我最爱读书的那段时期,是从初中到大一的那几年。在整个中学时代,我的学习还算优异,因此学得也比较轻松,我是不喜欢再去买大量课外习题书来做的。我买的最多的书刊,就是《今古传奇 武侠版》,自从初中看了同学分享的一期后,每期必买,甚至还去淘了能找到的旧刊,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了大一才结束。我爱看武侠小说的种子,严格说应该是在小学时就埋下。那时每年暑假,我都要去外婆家住上一个月,外婆家还是黑白电视,又没有装有线电视,能看的节目有限,找书看便成了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而我能找到的最多的书就是舅舅以前买的各种各样的武侠小说。我看过的武侠作品,早期的的金庸、古龙、卧龙生等人的书自不必提,后来大陆新武侠的那些人,如凤歌、小椴、时未寒、沧月、沈樱樱、步非烟等,他们的作品,都挺喜欢的。看他们的作品,倒不是羡慕他们笔下那快意恩仇的江湖,而是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赞叹他们的文笔功力,佩服他们的文章布局。每当自己有时天马行空想到一些情节,想动笔却写不出来时,愈发的感到自己在文字这一方面的无力。读的虽多,却不能有效地吸收、转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能力,真是遗憾!
高中时代,最喜欢看的一档电视节目便要数“百家讲坛”了。因为自己喜欢历史,便选了文科。在“百家讲坛”推出的众多节目中,最喜欢的就是历史类的,出的相关书籍,也买了不少。去新华书店买书,没有折扣,对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销,而每次我都是眼都不眨的买下,回去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我喜欢的书,就是要买下来自己看、自己收藏,再贵也舍得。我父母也老说我,让你买件衣服舍不得,买书倒是大方的很。没办法,书就是我的伙伴,我乐意。
除了新华书店,我在高中时期喜欢去的另外一个地方,就是人民医院桥北小巷子里的一家小店,那家店收卖古玩,也卖杂志书刊,高中三年,我是那里的常客。除了《今古传奇 武侠版》,我很喜欢的文学刊物,就要数《收获》了。当时是巴金主编,除了双月刊,一年还会出几次季刊,刊登了不少好作品,只是纯文学类的作品,很多学生是不爱看的。我觉得最超值的就是它的季刊了,会同时刊登几部长篇小说,像余华的《兄弟》,笛安的《芙蓉如面柳如眉》,那多的《百年诅咒》……题材多样,风格迥异,可以满足不同爱好者的需求。正好,去年买了全本的《兄弟》,看完后,至今还会时不时去翻看,每次都会泪流满面。
让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每当想起就无比惋惜的作家,当属子尤了。这位16岁的少年,身患绝症,英年早逝。而当我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他的作品集《谁的青春有我狂》时,我惊叹于这个少年的才华。他的文章虽显稚嫩,却真挚且充满自己的思想,而这种独特的思想不正是我们很多人所欠缺的吗!他短暂的一生,绝不平凡,正如他自己所说——生亦漂亮,死亦漂亮。
回首发现,我读书最多最杂的时期,正是我的中学时代,那时家中没有电脑,我也没有手机,完成学习任务后,正好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反而是上了大学后,丢掉了这有趣的生活方式,沉迷于网络世界。幸而我们有一门专业课,要求每学期读一本原著,老师会根据每个人读的不同书来出题目,也正因此,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推销员之死》、《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书,否则更不可能去阅读了。每当想起我的大学生活,我都会深深的自责,在那时节,我浪费了多少大好的时光,没有去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真是“千金难买早知道”了!
我是十分羡慕现在的学生的:生活在“大阅读”的环境中,有气氛熏陶;家庭条件也好了,父母可以给自己买喜欢的书;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允许学生去借阅。小学时,父亲难得去镇上一次,每次给我带回一本书,我都要反复看上无数遍,给我买的一套岳麓出版社的精装《四大名著》,一直珍藏到现在。初一时,我们学校要争创文明校园还是什么的,学校图书馆藏书不够,老师让我们每人带五本书来充实图书馆,说是结束后就还给我们,还让我们在书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我那时家里没什么其他好书,特意到书店买了五本名著交了,结果后来去问老师要书,居然告诉我这么多书怎么给你找,就当捐给学校了!可怜我那五本书,自己都没翻开看过,就这么“消失”在了从未去过的图书馆里了。也许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有去借阅的,如若果真如此,那我到能稍许安慰一些。
要说我爱读书,一点都不敢当。回首这么多年看过的书,居然没怎么看过那些世界名著。以前上学时,只要知道那些名著的作者与文章概况,能应付考试就行了,也没有老师逼我们一定要看。自己当时又不爱看那些名著,尤其是外国的作品,看到那些外国人名就头大,看个开头就看不下去,将书抛在一边了。我只选自己感兴趣的去读,哪懂得这些名著的魅力。可是这两年,却越发的想去细细品读这些名著,随着人的长大,阅历的增加,心境也发生了变化,明白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当然有道理,有些作品永远不会过时。有了这些年的成长,再去阅读那些名著,远比以前什么都不懂时,能理解得更深刻些。我与许老师交流时,就曾感叹:“我们这是在还以前欠下的债啊!”
我是很反感被别人逼着去看某一本书的。阅读本来是一种享受,而被人逼着去看一本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就是一种折磨了,不免有违阅读的本意。这么多年,我看过的书,都是自己感兴趣、自己想去阅读的。哪怕是大学时老师让我们看原著,也没有指定我们一定要看哪一部,而是让我们自由选择,尽量选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不然我们真是坚持不下去的!以前不爱看名著,现在却想读尽名家名作;以前不爱看散文,现在却爱极了林清玄、汪曾祺等人的文章。这都是兴趣使然。对学生,我们提供了推荐阅读书目,这就给了他们自由选择的余地,不至于挫伤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尤其是小学生,更要注意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兴趣起来了,阅读会慢慢成为一种享受;如果阅读变成一项冷冰冰的硬性任务,看得再多,也未必于己有益,反而不利于今后阅读习惯的养成。
我自己是爱读却不善读。写阅读笔记,是一种读书积累的好办法,这么多年,我自己却没能做到。积累不足,输入不够,输出就谈不上,于是乎每当自己想写些什么,确是无从下笔,望纸兴叹。当然,如果不是自己爱读的书,再要求去做阅读笔记,更是痛苦。应该是高二时期的作文课,我们隔一周会被老师带去五四堂,花两节课时间做读书笔记,本来这是一件极好的事,然而对我来说,却无比痛楚,因为那里摆放的书刊,都让我提不起兴趣。先花大量时间去选书,最后时间来不及,不得不随便选一本看着还算对眼的,草草摘抄几段,应付了事。当阅读变成一件应付的任务,于书于己,都是不幸!幸而现在我有了点改变,阅读时,会划划自己喜欢的段落词句,有时间也会摘抄下来。只恨一天24小时太少,根本不够用。我们有时在读书时发出的感慨,是在一瞬之间的,就在那一瞬,抓紧时间写在书上,作为批注,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像去年暑假,我在读佐藤学的《教师的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时,有时就会联想到我们平时的教学而产生一些想法,当即写在书的空白处。这不是对书的损伤,反而是对书的尊重。
身边能有几位爱书之人聚在一起,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彼此推荐好书,更是是人生一大乐事。朋友易找,知音难寻。能与热爱阅读之人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更需万分珍惜。
我始终觉得: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而不是一项任务。好的习惯,是能伴随着我们一生,让我们受益无穷的。而任务,未必所有人都能满意与接受,不当的任务,甚至会激起人的逆反心理,起着反作用。
“读书日”已过,你还会坚持阅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