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年少春衫薄”出自唐末韦庄的《菩萨蛮》,也是本书最后一篇《年少春衫薄》的化用出处。
童年,镌刻在我们心底,那些记忆——好的、坏的,无论我们是选择遗忘,还是选择珍藏,曾经经历过的人、事、物,已然对我们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王充闾先生在他的《青灯有味忆儿时》一书中,通过38篇散文,向我们展示了他儿时的经历,记述了家乡的人、物、事。他的求学经历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他的亲人,塑造了他的品性。如他所说:“幸运的是曾经拥有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童年时代。”
人的成长,深受环境的影响。在诸多要素中,父母老师尤为重要。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重中之重。他在《博物学家》一文结尾写道:“若是广义地说,第一位老师应该算在母亲、父亲的名头上。母亲刚正,律己极严,在立德修身、敦品励行方面,为我做出了道德的表率;父亲广见闻,多风趣,富才情,在价值追求、人生道路抉择方面,受老庄影响很深,对我后来的恪守本分、洁身自好、淡泊名利、超迈时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他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次强调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母亲》一文中他说:“她看中的并不是几个铜钱,而是儿子的人格品质、道德修养。这对我后来的为人处世、立身行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母亲对我进行一番生命的教育,把志气和品性传递给我,用的不是语言文字,而是行为。”在《草根诗人》中,他从父亲那儿学到“摆正位置,不忘本分”,这使他从中受到终身的教益。他的母亲,“对子女,可说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律之而愈严”。而我们现在的很多父母,只做到了第一条“爱之愈深”。孩童初出母体,自是一张白纸。可在日日夜夜的相处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早已将之涂抹上了缤纷色彩。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潜移默化,影响之深远,也超乎想象。一些家长对孩子一味溺爱,不管有无道理,皆听之任之,不加引导和管教,以为是大爱,实则是大害,等到愧悔之时,不免晚矣!
强调父母的影响,并不是弱化老师的作用。老师在孩童成长的阶段,同样起着重大的作用。在王充闾先生八年的私塾学习中,刘老先生帮他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在系统的传统国学教育下,他成为了一个道地的读书种子。解放后,他进了中学,接受新式教育,王志甫、石英等老师,更是对他的进一步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志甫老师,有气度、有眼力、爱才,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启悟了王充闾先生的数学兴趣。教语文的石英老师,“不是一般的授业、解惑,同时还能交给学生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新天地》P209)。这些前辈先人,正是吾辈学习的榜样,也启迪了我们这些稚嫩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前进的方向。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匆匆过客。王充闾先生的嫂嫂、刘老先生的小女儿——小妤姐,与他的相处,只是短短数载,然而她们都以高洁的品性,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令他终身难以忘怀。我们尚年轻,在将来的岁月中,又将有幸得遇多少这样的过客呢?
待我们垂垂老矣,能否像王先生这样,追忆起曾经的人、物、事?又能唤起多少沉埋的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