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期末,忙完了手头事,终于有大把时间看书了。把那本《汪曾祺散文精选》翻将出来,细细研读。在读到《豆腐》这篇时,方才知晓,“豆腐”二字,看似简单,实则丰富无比。豆腐的种类、各种做法吃法,全国各处,都不相同,花样之多,远超想象,不由得慨叹我中华美食文化之博大。

说起豆腐,我家以前也是做过、卖过的。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豆腐的,我是不知道的。至今家中任留有磨豆子用的石磨,但我有记忆以来,从未见爷爷奶奶用过。在我的记忆中,奶奶磨黄豆一直都用的机器。听父亲说过,最早开始,爷爷奶奶是划着船,到周围村镇卖豆腐的。而我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都是在家做完,别人直接上门来买的。豆浆一元一暖水瓶,豆腐一元四块,百叶怎么卖的记不得了。豆浆、豆腐和百叶,做起来繁琐,着实累人,却挣不了几个钱。

我的记忆中,都是奶奶做豆腐的。从各家收来黄豆,晚上用水泡着,起大早来磨豆浆,做豆腐。除了改用机器磨豆浆,其他步骤都跟传统做法无异。因着家里做豆腐,我从小是喝豆浆长大的,现在再去喝那些豆浆,觉着都比上小时候喝过的。我最常吃的小菜就是拌豆腐。小学时,中午放学回家吃饭,经常用碗盛一块豆腐,倒点酱油、芝麻油、味精,再撒点葱花,做拌豆腐,就着粥吃,仿佛这就是人间最美小菜了。百叶生吃也是可以的,有些地区的人喜欢吃大饼卷大葱,我学不来,只是将百叶卷起来,蘸酱油吃,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麻婆豆腐,是很多人都爱吃的一道家常菜,然而要做好,也不容易。这么多年,也吃过不少次,然而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高中时期吃过的。那时步行街附近有一个小餐馆,叫“鹿鼎记”,店名很特别吧!第一次去,还是在高二时,是当时玩的比较好的一个同学带我去的。某天,他跟我说,不想吃食堂的饭菜,想带我出去吃一顿,当天中午,我们就去了。还记得当时就点了番茄炒蛋和麻婆豆腐两道菜,口味确实很好。因为这家店离姜中不太远,后来我们多次去吃,就算大雨也不能阻止我们的步伐。只可惜,高三分班后,我们去了不同班级,学业重,时间紧,与那位同学渐渐失了联系,也不愿浪费时间外出去吃饭,直等到毕业,跟我母亲在那吃过一次。也是在那儿吃的最后一次!大学时,毕业后,也曾在各家餐馆吃过不少麻婆豆腐,但都比不上鹿鼎记这家的!后来到姜堰玩时,也曾想再去鹿鼎记吃饭,没想到那店早已关了。也不知有没有在其他地方另开,再想吃到他们家的麻婆豆腐,恐怕不能了。

我奶奶摔坏一条腿后,行动不便,又年事已高,便不再做豆腐了。现在我们这儿,仍有一家坚持做豆腐,然而怎么吃都吃不出我记忆中的味道了。

如今,豆腐还可以常吃,却比不了幼时了,而我爷爷奶奶已去世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