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麻烦”小孩变形记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搞笑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影响幼儿。

在我心里,小鑫一直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入园后他总是不愿与老师交流,不愿意与小朋友在一起,各种集体活动也是不配合、不参加。让我尤其介意的是他总会“无缘无故”地躺在地上,甚至用自己的头去撞墙。还记得第一次见他撞墙的时候,我吓坏了,赶忙去阻止他,可这时不管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我只有用力抱住他,接着带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等他缓一会儿后,我们问他原因,他依旧是不讲话。对我们班上两位老师来说,他就是个“麻烦”的小孩。

后来,我们第一时间跟他奶奶了解了这个问题,原来他在家里也有这样的行为。经过几天观察,发现他撞墙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饼干袋子打不开、没有发到他的油画棒亦或是要上厕所等等。总之,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的解决办法总是“撞墙”来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力。每每看到他的小脑袋毫不犹豫撞墙撞桌子,我们两位老师的心就会揪起来,难道他没有痛感吗,可是他明明也会可怜巴巴捂住他的小脑袋。在老师的多次介入后,他不再用撞墙来表达他的诉求,而是突然倒地……渐渐地又变成不断地脱鞋……

很长一段时间,他依旧用诸如此类的行为来表达他的需要,我们一看到他出现这些行为,赶紧靠近嘘寒问暖,“是不是要上厕所呀?”“是不是要喝水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孩子用哭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他因为不善表达,语言发展缓慢,选择了“另辟蹊径”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

怎么才能让这个孩子学会开口表达,成了我们两位老师思考的问题,为此我还百度求助,想找到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我知道只和孩子说教,效果微乎其微,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让孩子自己感受到进步,感受到被老师、小朋友捧在手心的感觉,孩子的自信心、自豪感才会增强,也许那个时候问题才会真正解决。我们两位老师决定在小鑫身上寻找闪光的“金子”。一个星期下来,我们发现他的优点还真是不少:每次数学活动完成操作任务都是正确的,每次绘画纸都是干净整洁又漂亮的,手工活动也完成得特别棒,我们每次都会对他的作品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和表扬。我们两位老师达成默契对于小鑫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大肆渲染,“小鑫能自己系鞋带了!”,“小鑫从不和小朋友争抢玩具!”……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发现他脱鞋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看来离小鑫开口说话的日子不远了!小鑫奶奶看到孩子的变化,悄悄地为两位老师编织了两双毛鞋,她把自己对老师的心意织进了两双毛鞋中。

案例分析:

通过跟小鑫家长的了解和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导致小鑫语言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两个:家庭教育的缺失、交往环境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儿童语言的发展受到生理、家庭教育、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每个儿童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特殊性,每个儿童语言发展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千差万别。通过与小鑫奶奶的交流,小鑫在家虽然不怎么说话,却可以背诵一些简短的儿歌,由此可以排除生理缺陷这个因素。

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34岁的幼儿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也就是说34岁的幼儿是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最关键期。

那么,在这个关键时期,小鑫的家长有没有对孩子进行引导呢?通过了解,小鑫是留守儿童,长期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帮助有限。只有在生活上给予小鑫“无微不至”的照顾,当小鑫第一次因为不会讲话而用撞墙来表达他的想法时,奶奶的做法是尽量的“讨好”他:可能是之前不让吃的棒棒糖、也有可能是之前一直想买而没有买的玩具。总之,不管是什么,只要小鑫不再撞墙,奶奶什么都会满足他。正是因为奶奶对小鑫的无限宠爱和纵容,让他知道撞墙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交往环境的影响

通过了解,我们了解到,小鑫家住址比较偏僻,周围少有人家,小鑫因为跟随奶奶生活,奶奶忙于农活和打工,很少带孩子去寻找玩伴,陪伴小鑫的通常只有不会说话的玩具和动画片。因为,缺少玩伴,缺少可以交流的对象,久而久之,小鑫的口语交际能力便出了问题。

教育措施:

1.树立自信,得到伙伴的关注  

孩子在学习、观察过程中,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他做出一点进步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的鼓励和肯定。如漂亮的小贴画,盖个小印章等,并明确的告诉他为什么得到奖励的原因。

由于语言发展缓慢,小鑫用拒绝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自尊,同时,也使他失去了与人交往交流的机会和与人交往的自信心。树立自信心,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赞叹,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时常鼓励他帮助老师为集体做点小事情:早晨给小朋友发副餐、午饭时帮小朋友分发小勺子、给植物浇水等。每当这时,我便会在集体面前表扬他,让孩子们知道小鑫和他们一样有了进步,并引导孩子们一起分享小鑫进步的快乐,让大家对他说些感谢、表扬他的话,使小鑫知道小朋友们需要他,大家尊重他、喜欢他,使他逐渐有了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2.创设交往情景,感受交往的快乐 

教师有意识的多组织、创设一些较能引起幼儿注意的活动,以引起让幼儿能更多、更清晰地观察活动的行为,深切的感受到小朋友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的愉悦。使之随着情感体验的增强,让幼儿自己逐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如在一次小朋友玩“网小鱼”的游戏时,我发现他在旁边看得特别投入,看得开心时还哈哈大笑甚至笑翻在地。我读懂了他对小朋友们游戏的渴望,轻轻的走到他身边,拉起他的手一起加入到了游戏的行列,刚开始他还有些拘谨和羞涩,慢慢的便与我手拉手学着扮演“小鱼”在网中跑来跑去,当他被小朋友“网”住时,笑得可开心啦。活动结束后,我问他玩得开心吗?他脸上扬着微微的笑意害羞的低着头不回答。

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到了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注意引导他观察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行为,或邀请他一起参加游戏,共享游戏的欢乐。在这个过程中,小鑫变得稍微活泼、开朗一些了,回家也愿意把自己在幼儿园开心的事情或是学的儿歌讲给奶奶听。我还安排了一些比较活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交往能力强的幼儿坐在他的周围,使他同小朋友们有语言和身体的接触。在户外活动时,拉着他的手同小朋友一起滑滑梯,使他逐渐地体验到与同伴一起游戏,分享玩具、图书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生活和与他人交往的乐趣。

3.提高家长认识,拓展生活的空间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有丰富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经验,孩子才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我们要帮助孩子拓展生活空间,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不断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

在对小鑫进行研究和矫正的过程中,我不断与家长进行沟通,提高家长的正确认识,使家长与教师对小鑫都有统一的期望与要求,避免教育的不一致。指导家长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地肯定和鼓励。要求家长利用节假日让他接触更多的亲戚、朋友,并多夸奖他的优点、长处,使大家都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骄傲,逐渐消除小鑫的与人接触的紧张情绪和自卑心理。

在与成人的语言交流中,使他得到承认的鼓励,逐渐学会丰富的语句,形成文明的语言习惯,获得更多的言语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家长要耐心的去倾听孩子的话语,不能因为嫌孩子说话费劲儿而急于替孩子表达,或是打断孩子的话语,甚至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父母认真倾听的神情可以给予孩子最大的安慰。孩子会从父母肯定的眼神中获得自信,这是小鑫消除自卑感的重要体现。

在研究过程中,我不仅及时与他的爸爸妈妈进行沟通和交流,希望他们多和孩子视频通话,常回家看看,还为他们提供了多本儿童绘本,以督促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对话,促进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结论与反思:

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孩子们身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幼儿走出困境,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慢慢做出改变,回应老师给予他的赏识!

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孩子就要对孩子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在这里我想说,对于那些处于弱势的孩子,我们恐怕还得偏爱一些,多花一些时间,多花一些精力,我相信所有花出去的时间以及精力都会开出花儿,结出果来!

案例:“麻烦”小孩变形记

人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搞笑的书,要想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只有爱他们的人才能读懂。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差异,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影响幼儿。

在我心里,小鑫一直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入园后他总是不愿与老师交流,不愿意与小朋友在一起,各种集体活动也是不配合、不参加。让我尤其介意的是他总会“无缘无故”地躺在地上,甚至用自己的头去撞墙。还记得第一次见他撞墙的时候,我吓坏了,赶忙去阻止他,可这时不管我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我只有用力抱住他,接着带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等他缓一会儿后,我们问他原因,他依旧是不讲话。对我们班上两位老师来说,他就是个“麻烦”的小孩。

后来,我们第一时间跟他奶奶了解了这个问题,原来他在家里也有这样的行为。经过几天观察,发现他撞墙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饼干袋子打不开、没有发到他的油画棒亦或是要上厕所等等。总之,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的解决办法总是“撞墙”来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力。每每看到他的小脑袋毫不犹豫撞墙撞桌子,我们两位老师的心就会揪起来,难道他没有痛感吗,可是他明明也会可怜巴巴捂住他的小脑袋。在老师的多次介入后,他不再用撞墙来表达他的诉求,而是突然倒地……渐渐地又变成不断地脱鞋……

很长一段时间,他依旧用诸如此类的行为来表达他的需要,我们一看到他出现这些行为,赶紧靠近嘘寒问暖,“是不是要上厕所呀?”“是不是要喝水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孩子用哭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他因为不善表达,语言发展缓慢,选择了“另辟蹊径”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

怎么才能让这个孩子学会开口表达,成了我们两位老师思考的问题,为此我还百度求助,想找到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我知道只和孩子说教,效果微乎其微,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让孩子自己感受到进步,感受到被老师、小朋友捧在手心的感觉,孩子的自信心、自豪感才会增强,也许那个时候问题才会真正解决。我们两位老师决定在小鑫身上寻找闪光的“金子”。一个星期下来,我们发现他的优点还真是不少:每次数学活动完成操作任务都是正确的,每次绘画纸都是干净整洁又漂亮的,手工活动也完成得特别棒,我们每次都会对他的作品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和表扬。我们两位老师达成默契对于小鑫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大肆渲染,“小鑫能自己系鞋带了!”,“小鑫从不和小朋友争抢玩具!”……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发现他脱鞋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看来离小鑫开口说话的日子不远了!小鑫奶奶看到孩子的变化,悄悄地为两位老师编织了两双毛鞋,她把自己对老师的心意织进了两双毛鞋中。

案例分析:

通过跟小鑫家长的了解和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导致小鑫语言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两个:家庭教育的缺失、交往环境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儿童语言的发展受到生理、家庭教育、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每个儿童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特殊性,每个儿童语言发展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千差万别。通过与小鑫奶奶的交流,小鑫在家虽然不怎么说话,却可以背诵一些简短的儿歌,由此可以排除生理缺陷这个因素。

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34岁的幼儿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也就是说34岁的幼儿是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最关键期。

那么,在这个关键时期,小鑫的家长有没有对孩子进行引导呢?通过了解,小鑫是留守儿童,长期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帮助有限。只有在生活上给予小鑫“无微不至”的照顾,当小鑫第一次因为不会讲话而用撞墙来表达他的想法时,奶奶的做法是尽量的“讨好”他:可能是之前不让吃的棒棒糖、也有可能是之前一直想买而没有买的玩具。总之,不管是什么,只要小鑫不再撞墙,奶奶什么都会满足他。正是因为奶奶对小鑫的无限宠爱和纵容,让他知道撞墙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交往环境的影响

通过了解,我们了解到,小鑫家住址比较偏僻,周围少有人家,小鑫因为跟随奶奶生活,奶奶忙于农活和打工,很少带孩子去寻找玩伴,陪伴小鑫的通常只有不会说话的玩具和动画片。因为,缺少玩伴,缺少可以交流的对象,久而久之,小鑫的口语交际能力便出了问题。

教育措施:

1.树立自信,得到伙伴的关注  

孩子在学习、观察过程中,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他做出一点进步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的鼓励和肯定。如漂亮的小贴画,盖个小印章等,并明确的告诉他为什么得到奖励的原因。

由于语言发展缓慢,小鑫用拒绝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自尊,同时,也使他失去了与人交往交流的机会和与人交往的自信心。树立自信心,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赞叹,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时常鼓励他帮助老师为集体做点小事情:早晨给小朋友发副餐、午饭时帮小朋友分发小勺子、给植物浇水等。每当这时,我便会在集体面前表扬他,让孩子们知道小鑫和他们一样有了进步,并引导孩子们一起分享小鑫进步的快乐,让大家对他说些感谢、表扬他的话,使小鑫知道小朋友们需要他,大家尊重他、喜欢他,使他逐渐有了与人交往的自信心。  

2.创设交往情景,感受交往的快乐 

教师有意识的多组织、创设一些较能引起幼儿注意的活动,以引起让幼儿能更多、更清晰地观察活动的行为,深切的感受到小朋友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的愉悦。使之随着情感体验的增强,让幼儿自己逐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如在一次小朋友玩“网小鱼”的游戏时,我发现他在旁边看得特别投入,看得开心时还哈哈大笑甚至笑翻在地。我读懂了他对小朋友们游戏的渴望,轻轻的走到他身边,拉起他的手一起加入到了游戏的行列,刚开始他还有些拘谨和羞涩,慢慢的便与我手拉手学着扮演“小鱼”在网中跑来跑去,当他被小朋友“网”住时,笑得可开心啦。活动结束后,我问他玩得开心吗?他脸上扬着微微的笑意害羞的低着头不回答。

从他的表情中,我看到了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注意引导他观察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行为,或邀请他一起参加游戏,共享游戏的欢乐。在这个过程中,小鑫变得稍微活泼、开朗一些了,回家也愿意把自己在幼儿园开心的事情或是学的儿歌讲给奶奶听。我还安排了一些比较活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交往能力强的幼儿坐在他的周围,使他同小朋友们有语言和身体的接触。在户外活动时,拉着他的手同小朋友一起滑滑梯,使他逐渐地体验到与同伴一起游戏,分享玩具、图书的快乐,感受到集体生活和与他人交往的乐趣。

3.提高家长认识,拓展生活的空间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有丰富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经验,孩子才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我们要帮助孩子拓展生活空间,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不断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

在对小鑫进行研究和矫正的过程中,我不断与家长进行沟通,提高家长的正确认识,使家长与教师对小鑫都有统一的期望与要求,避免教育的不一致。指导家长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地肯定和鼓励。要求家长利用节假日让他接触更多的亲戚、朋友,并多夸奖他的优点、长处,使大家都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骄傲,逐渐消除小鑫的与人接触的紧张情绪和自卑心理。

在与成人的语言交流中,使他得到承认的鼓励,逐渐学会丰富的语句,形成文明的语言习惯,获得更多的言语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家长要耐心的去倾听孩子的话语,不能因为嫌孩子说话费劲儿而急于替孩子表达,或是打断孩子的话语,甚至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父母认真倾听的神情可以给予孩子最大的安慰。孩子会从父母肯定的眼神中获得自信,这是小鑫消除自卑感的重要体现。

在研究过程中,我不仅及时与他的爸爸妈妈进行沟通和交流,希望他们多和孩子视频通话,常回家看看,还为他们提供了多本儿童绘本,以督促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对话,促进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结论与反思:

我深深体会到,孩子们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孩子们身上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幼儿走出困境,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促使幼儿慢慢做出改变,回应老师给予他的赏识!

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孩子就要对孩子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在这里我想说,对于那些处于弱势的孩子,我们恐怕还得偏爱一些,多花一些时间,多花一些精力,我相信所有花出去的时间以及精力都会开出花儿,结出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