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9月至今,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指导,《学做小小社会人的园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以“预设方案—实施方案—回顾反思—调整改进”的模式展开研究,创设丰富的环境,及时总结经验,丰富课程内容,完善研究方案,让幼儿在真实、适宜的活动中引发探索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社会性发展。让教师在资源整合、课程建设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有效地将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具体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现状细准备
不同年龄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状况不同,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差异。在调查中,我们在小、中、大年级组任意选择一个班在区角游戏时间进行观察,采取随机观察的方法了解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状况。
从小、中、大班幼儿观察到的不同现象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使用沟通、交流、合作、交换等方法协商解决问题;中班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有了些规则意识,但不能安静的游戏,游戏过程中有互相干扰的现象;小班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主动请求老师的帮助或者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还不会和人交往,缺乏交往的技能和方法,所以得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社会性发展是有显著差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呈递增发展趋势。
二、挖掘资源始于行
学做小小社会人,这不仅仅是在幼儿园内“学”,还应越过幼儿园“围墙”,走进大自然、大社会,所以,前期课题组的教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筛选和准备工作,通过家长调查表、现场走访、访谈幼儿等多种途径,筛选出安全的、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和体会的社会实践场所。
1.家长调查
为了能够了解到哪些社会公共场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孩子们对哪些公共场所有所了解,积累了什么样的经验,教师们发放了家长调查表,了解孩子的兴趣、需求。通过家长调查表得知:孩子们喜欢去一些富有娱乐性、趣味性、游戏性等的场所游玩,那些邮局、医院、银行等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机构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过,但是这些地方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幼儿知之甚少,许多孩子对这些未知的场所产生好奇,深入其中感知、体验的欲望很强烈。
2.现场走访
为了给孩子的社会实践提供一个安全、良好、有保障的环境,前期教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走访,通过走访教师们了解到哪些社会公共场所适宜孩子们参观,哪些场所对幼儿而言存在安全、卫生、管理等一些隐患。如在走访中,教师们发现敬老院、邮局、银行、医院、博物馆、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等很多地方是孩子亲身体验 、亲自参与去获得相关经验的极佳场所;像高二适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等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这些场所将为我们的活动提供载体,让课题研究更深入、更真实。
3.访谈幼儿
教师通过和孩子的交流了解到孩子们平时一般喜欢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公共场合?在这些公共场合中哪些是自己特别想去的?为什么特别想去?他和别的场所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以吸引你?大部分孩子都觉得如果这个场所自己有事做、有东西玩、有好吃的等自己就想去,有些场所就是看爸爸妈妈做事,自己就不想去,还有些地方去的时候还要不能大声说话、走路要轻轻的等有过多的条件限制,孩子也不想去。
通过多方调查、论证教师们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地方有一个共性:体验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自由、体验、参与、快乐、创造等以孩子为主体,孩子们不喜欢参与的地方就是对孩子有更多的限制、存在消极等待、孩子感到无所事事等。根据调查结果教师们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知道在让孩子成为小小社会人的实践活动中,哪些场所是可以带孩子参与亲身体验;哪些场所是可以带孩子们参观学习;哪些场所是可以进行角色互换的等。
三、深入实践积跬步
1.走出去——感知社会
在儿童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睁大求知的双眼,对所观察的一切事物都赋予了生命。社会、自然给孩子们提供了天赐的学习环境,而“实践”赋予了孩子探索学习的武器。针对各种调查和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课题组的教师们决定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走进社会,与真实的社会接触,让他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中了解社会,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大家带孩子走进超市观看导购阿姨、收银员阿姨、推销员叔叔在超市里面担任的不同角色,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对消费者有什么作用;走上大马路,看看交警叔叔是怎么指挥交通,让拥挤的大马路畅通无阻的,再看看大马路上有哪些交通标记,行人是怎么过马路的;去敬老院看看老人,观察服务阿姨是怎样照顾爷爷奶奶的饮食起居,爷爷奶奶在敬老院都可以做哪些事情;去银行看看收银员怎样耐心细致的和客人沟通、做业务,看看客服经理是怎样帮助年纪大的爷爷奶奶取号等待,怎样按照喇叭里的提示进行业务;走进医院了解病人看病有哪些流程:排队挂号—医生就诊—排队取药等,观察医生是怎样给病人看病的,护士姐姐又是怎样给病人输液打针的;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带孩子走进农村,孩子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看到农民伯伯是怎样辛辛苦苦播种、施肥、浇水、收获;教师们还带幼儿走进医院,在医院安静的环境中通过电子大屏观看妈妈剖腹生产小宝宝的全过程,有些孩子看着看着就留下了眼泪;孩子们走进溱潼砖瓦厂,观看生产过程,从取土和炼到打模烧制出土,孩子们真实体验到叔叔们高温下操作的辛苦,有些孩子将自己带的白开水和水果请叔叔们品尝,还有的孩子把他们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大拇指送给了叔叔们,很多的孩子都露出了敬佩和吃惊的眼神……。
通过第一阶段的观察学习,孩子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了社会认知经验,了解到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理解了简单的社会规则,对劳动者产生尊重之情,懂得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请进来——模拟实践
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既要靠有计划、有目的的“显性教育”,又要靠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环境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幼儿园通过创设区域活动环境和整体户外环境,为孩子们社会模拟实践提供了场所,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中学做小小社会人。
(1)丰富的区域游戏环境
各班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社会性发展,围绕课题的开展和孩子们探究的兴趣点,创设了一系列小小社会模拟区,如:小班的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中班的小小银行、蛋糕坊、热闹的马路等,大班的小小烘焙坊、邮局、大舞台等。教师们从区域主题的确定到材料的准备都是追随孩子的兴趣,以孩子为主体,为孩子提供大量的可以自由操作的材料,给孩子一个身临其境如入社会的感觉。孩子通过自己平时的经验积累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摸索自己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商量、合作等方面的技能。如在医院的区域游戏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长廊作为病人就诊的等候区,一个小小的屏风,里面有一张小床,是医生给病人看病的地方,在尊重病人隐私的同时,也给医生提供了相对安静、便于就诊的空间,靠近屏风的玻璃是用粉色窗帘拉起来的,给病人一个安静、温馨、安全、舒适的环境,护士阿姨穿着粉色工作服,耐心的给病人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提醒大家遵守规则,排队就诊;小小银行和医院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这里就是生机勃勃、一派繁荣的景象,灰白色的服务前台,给办业务的人一种信任和稳重的感觉,自助取款机里面存放着各种货币,摇号的地方孩子们在大厅服务生的带领下,凭身份证取服务号,取好号的孩子们正在等候区听服务生喊号码,前台三个窗口正在进行各种业务,换外币的、存钱的、排队取号的等。整个过程,孩子们轻言细语,服务人员在耐心解答,细心服务……。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上,教师们力争做到逼真、形象,无论是哪个区域都是一个小小社会的缩影,孩子们无论选择哪个区域,都在进行着一个个小小的社会模拟实践活动。
(2)灵动的户外游戏环境
根据幼儿园的大环境特点和孩子们爱玩的天性,结合课题开展的情况,教师们对原有的活动区域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布局,力争让室外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片花草都成为孩子们倾诉的对象,每一片土地都成为孩子探索的乐园。幼儿园新增加的攀爬区,层层叠叠的轮胎,是孩子们垒高、滚动、走平衡的最佳场所,锻炼了孩子们的毅力、挑战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等;闲置的游泳池加以改造,变成了戏水区的垂钓角,孩子们玩的时候兴致勃勃,走的时候依依不舍。小、中、大班孩子一起混龄游戏,一起亲密交流,笑容写满了他们的小脸,在锻炼了孩子们手眼协调能力的同时,老师也给孩子们提出了做事要专心致志、耐心认真的要求;运动区的各个游戏材料也是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有独轮车、拔河、跳绳、套圈、过独木桥、揪尾巴等,孩子们在游戏中释放天性,体会合作分享的快乐;木工坊的小木匠们一个个专心致志的研究开发自己的新产品,并滔滔不绝的向参观的客人老师自信大方的讲解、展示自己的作品;泥巴区孩子们根据自己在溱潼砖瓦厂实地观察的情境正在轮流给砖瓦上色、雕刻,他们分工负责,共同合作;教师们还将孩子们感兴趣的沙画、烤画,珍珠泥搬进涂色区,让孩子们在兴趣中自由作画、自主创造。
一处处精心设计的环境,释放了孩子们自由、自主、探索、创造的天性,让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步拥有了合作、轮流、等待、分享、协商、倾听、关心、同情、互助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3)生动的主题活动设计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以一个个生动的主题为载体,开展活动。首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兴趣特点和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一些故事、绘本、游戏、动漫等,通过这些生活化、阶段化、趣味化的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如故事《萝卜回来了》、《白蘑菇》、《小松鼠的苹果》、《欢乐的拇指城》、《烦恼的大角》等是让孩子们学会分享、懂得感恩;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报纸上的洞洞》、《妈妈,我要去旅行》等,这些教师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绘本除了富有深刻的寓意,还贴近幼儿的生活;游戏《小熊请客》、《妈妈去哪儿了》、《小主人》等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交往、懂得合作、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动漫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教师在实施主题活动时会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动漫,如《小猪佩奇》中互相帮助的情境、《葫芦娃》中团结友爱、齐心协力的片段、《大耳朵图图》中帮助别人、体验快乐的画面等,以动漫中的形象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观察”和“潜移默化”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而这些鲜活的内容素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孩子们觉得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亲切、熟悉,当幼儿生活中发生相似的事情时,孩子们可以进行模仿和迁移,这样的学习是润物细无声的,带给孩子的影响力却是深远和无穷的。
(4)优质的家长教育资源
《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邀请到了各行各业的家长,邀请他们走近幼儿,展示自己的职业和技术,让幼儿有机会了解各行各业的人们的劳动,引导幼儿尊重、关心身边的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如邀请交警叔叔来引导孩子认识身边的交通标记,学做小小文明人;请消防员叔叔告诉大家遇到火灾怎么办?请一年级的老师告诉孩子们升入小学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等。家长走进课堂,给幼儿特别的感觉,他们体会到了家长的无穷魅力,萌发出快快长大、也要成为像爸爸妈妈一样做对社会有用之人的愿望。
3.再出去——亲身实践
有了前期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孩子们的头脑中对各行各业的人们的劳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次带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区别体验感知社会实践与参与社会实践的不同,进而使他们的经验得到一个新的提升。
(1)教师们带领小班幼儿走进超市,进行自主购物,通过进入商场问价格、用钱买等一系列过程性体验,让孩子们学会了主动交往、礼貌用语、规则意识等;小班的幼儿还带上志愿者的帽子走进社区,做小小志愿者,帮助环保阿姨捡垃圾、清理墙上的广告单等活动,让幼儿感知环保工作者的辛苦,体会到他们的不易,从而注意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卫生等;教师们还请小班的幼儿挂上小小文明人的绶带在大班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在学校门口开心的迎接每一位入园的小朋友;走进社会福利院,和福利院的阿姨一起照顾被遗弃的小宝宝……,这些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从眼前一亮到深入其中,再到深有感触,体验的过程是循序渐的,获得的经验也是丰富、深刻的。
(2)中班年级组的幼儿走进敬老院,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唱唱歌、捶捶背、讲个故事、跳段舞,还帮助护理阿姨给老人扭扭扣、洗洗脸、剥桔子;走进邮电局做服务向导,有消费者需要帮助时运用已有的经验主动热情的给予指导和帮助,有时遇到年纪大的爷爷奶奶还热心的帮爷爷奶奶排队取号等;走进溱潼湿地公园,在感受当地旅游风光的同时,学做小小的导游,给游客做好指路、咨询等服务,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游客都夸“这么小的孩子太能干了,真不简单”。孩子们离开幼儿园和小家庭,真正的走进社会这个大家庭,通过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他们感受和体验到了很多平常无法理解和感知的世界,这个世界让他们成长、让他们有责任有担当,让他们学会善待他人、服务他人、理解他人、感恩社会。
大班幼儿因为动手能力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有所增强,所以对他们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更高的难度和要求。如:带他们走进大马路,让他们带上交警帽,穿上小制服,在交警叔叔的指导下,学做小交警,孩子们认真又仔细的模样引来了路人的驻足,得到了交警叔叔的一致好评;在播种的季节,幼儿和农民伯伯一起播种、插秧、拔草、施肥,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拔节,到了收获的季节,孩子们一起挖山芋、拔萝卜、摘扁豆、掰玉米,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到了哪些果实是长在地下的,哪些果实是长在地面上别人是可以看到的,知道了每天在餐桌上都能看到的食物来自这里,并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到幼儿园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在品尝劳动创造幸福的同时,体验到了农名伯伯劳动的艰辛,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学会了尊重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劳动者。教师们还带孩子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给留守儿童送温暖;走进小学观看小学的哥哥姐姐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着做个小学生;走进小区和环保工人一起参加劳动等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动手动脑,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从而享受成长的快乐。
小中大班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每月两次,每次的活动各不相同,孩子们每次参加活动后都会有经验交流分享环节,在交流中他们不仅能够滔滔不绝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还会提出下次再去的改进意见。教师们把孩子在活动前后的交流进行记录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参加社会实践给孩子们带来的冲击力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同于书本上的知识,不同于教师的榜样示范,不同于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而是通过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感知各行各业人的劳动过程,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尊重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等,从而逐步拥有理解、通情、感恩、尊重的一系列社会化情感。
四、积沙成塔见成效
1.幼儿社会性飞跃发展
通过本次的观察测查我们发现孩子的社会性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区角游戏里,孩子们通过和同伴之间的游戏,他们会合作、懂分享、有爱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自己想办法加入同伴的游戏。通过走进敬老院,孩子们在为老人们捶捶背、捏捏腰、唱唱歌、跳跳舞的过程中知道了尊重、帮助、合作、敬老等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运用,如:在家尊敬长辈,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给需要的人等。走进医院,帮助护士阿姨观察阑尾炎病人打点滴、陪病人聊一聊;走进社区帮助打扫卫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等,在系列活动中培养了孩子的耐心、细心、爱心、等待等优良品格,使孩子们知道了做人要有怜悯之心,要关心弱势群体。在马路上观看交警叔叔指挥交通,协助交警叔叔保持马路畅通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交警叔叔工作的辛苦和劳累,懂得了遵纪守法、文明出行的重要性,孩子们学做小交警,并立刻以自己的规范言行影响家人,教育他人,文明举止蔚然成风。在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参与和亲身体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将这些经验进行迁移,在生活与游戏中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与运用,这些宝贵经验的获得,促进了孩子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发展,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奠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能力快速提高
通过开展课题的研究,教师在进行各种调研分析、筛选实践场所的过程中提高了甄别、筛选的能力,在进行调查表的设计、数据的理解分析中逐步使教师了解教育对象,对儿童的发展胸有成竹;此课题要在实践研究中进行,更多的需要教师带孩子走出幼儿园,而每次带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都必须进行很多准备工作,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所以教师的责任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幼儿园组织的社会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需要,以及活动开展的适宜性和可行性,这对教师自身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师能根据孩子的发展和兴趣需要及时的调整活动方案,教学的灵活性和机智性得到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学会了观察幼儿、观察他们感兴趣的场所、观察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交流,及时发现有意义教育契机,发现孩子在活动中的进步等,从而学会将目光聚焦孩子,追随孩子的兴趣,读懂孩子的行为语言。
3.幼儿园内涵不断提升
本课题的研究从知、情、意、行等多方面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其影响力渗透到家庭和社会中,幼儿园拥有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研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促进了幼儿园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课题研究中园本课程的探索,对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丰富了幼儿园的内涵,扩大了幼儿园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