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又称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它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水和笔、墨的无穷变化产生出生动、简洁、概括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幼儿学习水墨画,既是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也是培养幼儿观察、审美、思维、创造等方面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近年来,我园在《纲要》、《指南》等理念的指引下,立足农村本土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开展了富有农村特色的水墨画教学。
一、水墨画表现题材——来源于生活
选择合适的题材,是幼儿学习水墨画的关键。传统的水墨画教学,十分注重技法,让幼儿一笔一划地临摹“梅、兰、竹、菊”,用成人的眼光苛求孩子,扼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们从生活中寻找适合幼儿表现的题材。我们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四季特征分明:春天的田园风光,夏天的池塘美景,秋天的累累硕果,冬天的银装素裹。树木、花草、五谷、蔬果这些不同质地的自然物,都是开展水墨画教学极好的题材。还有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如过年时幼儿常见的舞龙、挑花担,元宵节吃汤圆、放孔明灯、闹花灯;端午节包粽子、挂艾草、吃红菜,清明时节的溱潼会船节等等,都是得天独厚的资源。这些带有本土气息的乡土文化都可以作为水墨画表现的题材,让幼儿感受家乡的美,表现家乡的美。
二、水墨画作画材料——隐藏于生活
材料和工具是幼儿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不同的作画工具会对孩子的创作兴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水墨画材料有笔墨纸砚,又称“文房四宝”,是指毛笔、墨汁、宣纸和砚台。而幼儿因为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难以对这些工具保持长时间的兴趣。
农村有农村的特色:特有的民俗风情,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应该让幼儿融入这些自然资源的主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除了基本的毛笔、宣纸外,我们更注重引导幼儿去寻找隐藏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作画材料。如大自然中的树叶、树枝、石块、花朵;田野里的麦穗、枯丝瓜、玉米芯、芝麻秸杆;生活中的废旧瓶子、旧牙刷、蛋壳、玻璃弹珠、旧鞋子、鞋盒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既熟悉又新奇,既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又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我们用玻璃弹珠让幼儿蘸色在鞋盒内滚画;用毛线蘸上颜料在纸上拖画;用树枝蘸上不同的颜料进行拍画;把牙刷蘸上颜料用雪糕棒刮动形成喷洒画;把花朵、麦穗粘上颜料在宣纸上印画;用毛笔蘸上丙烯颜料在废瓶子、蛋壳、废旧纸盒、枯丝瓜、瓢瓜、瓦片上作画……如在《秋菊》这一活动中,幼儿把小抹布吸满不同颜色的颜料,用力甩在墙上布置好的大幅宣纸上,再用毛笔进行添画。这样的作品,因为材料的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对水墨游戏乐此不疲,也使每一幅作品都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
孩子们热衷于这样有趣好玩的作画方式,乐于寻找隐藏在生活中的作画工具和材料,他们经常将在生活中发现的材料当成宝贝一样带到幼儿园,在美工区进行大胆的创作,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颖作画材料和工具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一次次得到了激发。
三、水墨画教学方法——贴近于生活
传统的绘画教学方法重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既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指南》中指出:“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正是通过各种游戏进行学习和获得发展的。成人要为幼儿创造游戏的物质环境和条件,支持幼儿与伙伴的共同游戏,亲身参与幼儿的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因此,我们采用了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的游戏化、趣味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水墨画。
1.“拟人法”。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幼儿熟悉作画工具。如:把常用的毛笔大白云称为“姐姐笔”,小狼毫称为“妹妹笔”,水桶是给“笔宝宝”洗澡用的,“笔宝宝”脏了或者想换一身颜色就要洗一下澡,洗干净后还要用毛巾(吸水布)擦一擦,“笔宝宝”休息时要让它睡在它的“枕头”(笔架)上,绘画活动就是带着“笔宝宝”做游戏。运笔时,中锋是“笔宝宝”站直了跳舞,侧锋是“笔宝宝”躺下来跳舞,而调色是就是“颜料宝宝”一起跳舞……这样的方法受到幼儿的喜爱,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现在“笔宝宝们”成了幼儿的好朋友,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很快就熟悉了“水墨画”工具,了解了“水墨画”活动的基本常规。
2.“儿歌法”。用幼儿易于理解的儿歌来引导、帮助幼儿大胆表现。如:小班幼儿练习画螺旋线老是放不开,不敢下笔,我们就鼓励幼儿边画边有节奏地说“绕、绕、绕毛线,我帮妈妈绕毛线,绕了一团大毛线。”幼儿自由地边说边画,不知不觉就画出了很多漂亮的螺旋线。中班幼儿学画“大白鹅”时,因为复杂一些的形象幼儿不易掌握,我们就通过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分析、理解大白鹅的特征:“一顶小红帽,长着扁扁嘴,两个小半圆,眼睛亮又亮,脖子弯弯像个2,身体像小山。”幼儿在儿歌的帮助下记住了大白鹅的基本特征,稍加练习便能很自然地说着儿歌表现出大白鹅的形象。
3.“添画法”。教师或幼儿用泼墨、流淌等形式在画纸上造成一个偶然的肌理效果。然后,再进行想象、添画。进行“添加”游戏的最佳时期是在幼儿有了一定的水墨画基础之后,此时幼儿有了要表达之意,但又不能独立的完整的用水墨画表现出来,此时,借助已有的一些笔墨让幼儿自由想象并做一些有意识的添画,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水墨画,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水墨画的美,从而增加对水墨画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水墨画课堂的拘谨,幼儿感到新奇、有趣、畅快,情绪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从而创作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特点的作品。
4.“情境法”。《指南》中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因此,我们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所画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场景,来激发幼儿的情感,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创作的空间。”如在幼儿学会画小蜗牛之后,我们创设“小蜗牛去旅行”的情境:今天,小蜗牛要去旅行了,你们猜,它会去哪里呢?它会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它会跟谁一起去呢?那里会有什么样的景色呢?……请幼儿自由想象、创作。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幼儿把绘画当做游戏,把握小蜗牛的特点,无拘无束地创作出了各种场景中形态各异的小蜗牛。
在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美好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直率、稚拙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萌发美感和创造力,促进其各种能力的发展。
四、水墨画创作环境——回归于生活
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只有让幼儿亲自去观察事物,掌握其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从而为水墨画创作积累素材。因此,我们经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让大自然成为我们的课堂。如在开展《春天的田野》主题活动中,我们考虑到幼儿虽然身处农村,但因为年龄小很少被爷爷奶奶带到农田里去,他们对身边的田野并不是很熟悉。因此,我们组织幼儿来到幼儿园附近的田野,让幼儿亲身体验到春天大自然的美: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花间飞舞的蜜蜂和蝴蝶、田埂边紫色的小野花……无一不吸引着孩子们,他们置身其中,满脸兴奋、喜悦与惊奇。在画《秋天的蔬果》时,我们带孩子们来到幼儿园附近的几个农家,让孩子们观察农家小院前后种植的蔬果。瞧,小小的菜畦里,一串串红红的辣椒、一棵棵碧绿的小青菜、一条条紫色的茄子……看,高高个子的玉米枯黄了,顶上长满了褐色的胡须;墙边竹架上垂挂着的或绿或紫的扁豆,多得让人数也数不清;院前桔树上的桔子黄了,让人看了垂涎欲滴;屋后柿树上的很多红彤彤的柿子已经被馋嘴的鸟儿啄破了……孩子们瞪大了眼睛,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发现。老师适时引导幼儿认识这些蔬果、农作物,让幼儿观察它们的颜色、形态、特征,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纯朴的爷爷奶奶们不但热情地给孩子作介绍,还主动让孩子们走进菜地,近距离地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最后又摘了一些水果送给孩子们,孩子们特别开心。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尝试着将这些蔬果画下来,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适时进行技法方面的指导,让孩子们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确实,让幼儿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近自然,把幼儿的创作环境回归到生活中,让幼儿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当生活的体验唤醒了孩子们表现的欲望,一切便会水到渠成。
我园注重生活教育,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学习的大课堂,深入开展“农村幼儿园水墨画教学”园本特色研究,将农村的自然资源融入教学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以童真、童趣的自由表达为依归,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感,让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走进孩子的世界,点亮孩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