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好奇心越来越强的大班孩子们,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想要表现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教师看到这种变化本应该是很开心的事情,但与此同时让班级教师更加“无奈”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随意插嘴变成了家常便饭。当你一个问题还没完全打开,没提出要求时,孩子们便你一句我一句抢着说自己的想法了。甚至有的幼儿会为自己回答的答案而互相争吵,开始了一场无休止的辩论会,影响到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中提到“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相对应的教育建议中也提到“成人要耐心倾听别人(包括幼儿)的讲话,等别人讲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教育建议如何有效引导和利用幼儿的插嘴呢?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理性分析幼儿插嘴的原因

首先我认为教师要关注幼儿插嘴表达的质量幼儿的插嘴存在三种倾向其一孩子见多识广思维敏捷,表现欲强,迫切需要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其二,思维不够清晰,认知比较冲动,乐于表现的孩子。其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刷存在感。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幼儿的插嘴就是有价值的生成,稍加引导,便可将课堂渐入佳境;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强调幼儿注意倾听清楚问题,认真思考后再做表达;如果是第三种情况,可以视为无意识的捣乱的行为,需要强化其倾听习惯。

作为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回答问题时能举手回答,而不是七嘴八舌。有一次晨谈,我和孩子们说“爱插话的行为是不讲礼貌,不尊重别人的”大多数小朋友连连点头,也能做到,只有一个孩子还是一如既往,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班的插话大王——琪琪。

这天我在讲解《瞎子摸人》的游戏规则,我刚说完游戏名字,琪琪就开始脱口而出,“就是把眼睛蒙起来去捉人!”孩子们一个个拗头瞪了他一眼,异口同声“坏孩子,我们不喜欢你!”这一声“坏孩子”把我给怔住了!我不禁回想起那天的晨谈,我讲完“插嘴”的事,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讨论下来,一致认为抢着说话,不遵守纪律,没礼貌,大家都不喜欢它。按理说,我应该高兴,这说明孩子们已经听进去了,并且极力在制止“插嘴”现象。可是当我看到琪琪那副沮丧、失落的样子,我一点也没有成功的喜悦,反而觉得心情更加沉重。“插嘴”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插嘴”就绝对是缺点吗?”

二、策略引导幼儿插嘴行为

1.顺水推舟 有效引导

有些孩子不插嘴因为他们不会,不敢。有些孩子不插嘴是因为会但是不够自信。上例中的琪琪思维敏捷、反应灵敏、乐于表达,他的插嘴通常能够打开教师的思维,同时给其他幼儿一些启发。当这样的孩子插嘴时,教师何不顺水推舟,满足他的欲望,让他来当“小老师”进行讲解,讲得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再补充,乐得“悠闲”,这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的教育不是研究如何使孩子不插嘴,而应该想办法如何有效的利用这样的插嘴,让它成为活动中的一个“亮点”。

当然对于这部分聪明爱表达的孩子,迁就一两次就可以了。作为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都被这些聪明的孩子回答了,这显然对其他思维不活跃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导致教学活动整体学习效果明显下降。怎样引导思维敏捷的孩子养成举手发言的规则意识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1)物质的奖励

每次在活动前,我就对孩子说:“今天活动时能做到举手发言,安安静静听同伴发言的孩子,老师就奖给他一个小礼物,如果没有举手就把答案说出来就无法得到奖励。

(2)积极的提醒

在孩子要插嘴的时候我就会及时用“嘘”或者“举手”手势来提醒孩子“举手发言”。

(3)鼓励性的表扬

倾听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倾听习惯的培养应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孩子们做得好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强化积极的倾听行为。

(4)激励性的比赛

利用比赛的方式,让孩子们有竞赛的意识,这样他们在做起来的时候就更加有积极性了。

2.制定公约  养成习惯

对于随意插嘴导致集体活动无法做到认真倾听的现象,教师要予以纠正指导,结合班级实际共同制定活动公约——听完举手再发言。

提出相关要求:首先得听明白老师的提问:其次要待老师提出的问题全部讲完;再次同伴在回答时不能不礼貌地打断别人的发言,认真倾听完他人发言;知道回答问题要举手,老师点到名字才可以回答。在集体活动上我们要做的是提醒幼儿注意活动公约,养成认真倾听,举手表达的好习惯。

3.答非所问  巧妙否定

上文提到,有些幼儿属于乐于表现认知冲动的幼儿,其插嘴的质量并不高,经常出现所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时侯教师不能呵斥幼儿更不能嘲笑幼儿,因为积极的表现欲望是需要教师呵护的。如果教师过于急躁否定他们,他们的自信心会大打折扣,以后这样的孩子就会成为“沉默的羔羊”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智慧的进行随机教育。当幼儿的看法出错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来提示,“请再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哦?”“别的小朋友,怎么看呢?”“有哪位小朋友有不同的看法呢?”,也可以借此引发其他幼儿参与讨论。

综上所述,幼儿的插嘴行为涵盖着教育的契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去更多地挖掘其产生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插嘴”现象教师不应过多地指责,应理性地分析幼儿的插嘴行为和生成内容,顺势而为,有效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认真倾听,积极举手的良好习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