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闹游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儿童游戏形式。在幼儿园里,幼儿经常互相推搡、追逐、捶打……面对这些情景,有的教师正面批评那些打闹的幼儿,有的教师阻止幼儿这样的游戏,有的教师对此置之不理……其实,打闹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那么到底什么是打闹游戏?它具有何种意义?作为幼儿教师,又应该如何处理幼儿间的打闹游戏呢?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和兴趣。

一、打闹游戏概念之界定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娱乐活动。[1]打闹游戏是游戏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英文写法为“rough—and—tumble play”。从字面上看,“rough一and—tumble”是混战、打闹的意思,“play”则是游戏的意思,所以笔者认为“打闹游戏”实际上是一种以游戏形式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混战和打闹的活动。

英国习性学家布洛顿•琼斯(N.G.Blurton Jones,1969)研究了伦敦一所儿童养育学校3~5岁儿童的打闹游戏。这是首次对人类幼小个体参与打闹游戏的系统研究。他把这种游戏描述成倾向于彼此同时发生的七种“行为模式”;它们是“奔跑、追和逃、拉扯、双脚蹦跳、用手掌拍打而非实在地击打对方、用物体拍打而非实在地击打对方、出声的笑。”另一位英国心理学家史密斯(P.K.Smith,1973)描述该游戏的行为模式为:出声的笑、不出声的微笑、追、逃、拉扯、吵闹声。[2]而我国2-7岁打闹游戏类型分别是:推或推挤(39.5%);打和踢(35.1%);追逐和突袭(25.4%)。[3]这些研究证明,打闹游戏是一种发生在同伴之间既带有竞争意味,也带有游戏精神的比较激烈的活动。它一般不会导致参加者受伤,也不会使同伴关系破裂。

游戏是一种比较容易辨认的活动,儿童和成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将游戏与其他活动区分开来,但打闹游戏看起来却模棱两可。其实,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打闹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活动方式,我们可以明确地将其与攻击区分开来,具体如下:

1. 情绪体验不同。积极的和中立的面部表情是打闹游戏的标志,而消极的面部表情则是攻击行为的代表,攻击的精神是独占和威胁。

2. 结构不同。打闹游戏的结构是双向的(或者说是可逆的),即在打闹游戏中,儿童更愿意轮流交换角色。攻击行为则以单向结构为标志,如欺负者与被欺负者不可能互换角色。

3. 行为的结果不同。在打闹游戏中,儿童倾向于保留一部分力量,打闹游戏使儿童更加团结。但在攻击行为中儿童则会倾尽全力,因此,攻击行为更可能会使某些个体受到伤害,于是这些个体便期望从团体中脱离出去。

4. 行为的场所不同。打闹游戏通常发生在户外、操场等容许儿童奔跑和扭打的地方,而攻击行为则不会因为场所而改变,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攻击行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打闹游戏不是真正的打架,而是儿童游戏的一个类别,指儿童之间彼此打击、推搡、追逐、争吵、突袭和互相捶打的行为。

二、打闹游戏之意义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童年的象征,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活动,是能够发展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活动。打闹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基本形式,对儿童的运动发展、身体健康和认知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一)锻炼幼儿的身体机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

打闹游戏源于儿童身体发展的内部需要。学前儿童正处于身体发展的快速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渴望在活动中锻炼他们已经掌握的基本运动技能,如跑、跳、追等;渴望在游戏中释放身体的力量和能量,而打闹游戏正为儿童提供了这种机会。幼儿在打闹游戏中可以任意地摆弄物品,自由地活动,打闹游戏满足了儿童生性活泼好动的需要。在不断地追逐与嬉闹中,幼儿增强了肌肉的控制性和协调性,增强了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另外,经常参与打闹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体力和耐力,减少儿童肥胖症和增强儿童调节体温的能力,并且增强其控制自己身体和周围环境的能力。

(二)增强幼儿情绪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其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再者,幼儿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注意还不健全,幼儿的控制能力较差,并且此时还处于具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行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常会不假思索就行动,且行动带有很大的冲动性。

但是在打闹游戏中,儿童经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愤怒与兴奋等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获得轻松感;通过扮演打架的游戏,他们也了解到情绪失控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因此他们不会轻易地使情绪失去控制,从而增强了情绪调节能力;在打闹游戏中互换角色,则使儿童可以体会他人的情绪(如欺负者与被欺负者互换角色,从而使欺负者体会到被欺负者的痛苦),增强了儿童的移情能力,使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束缚,加强自我控制的能力。(三)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三)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 [4]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打闹游戏更是一种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友好活动,在幼儿游戏时,主要起到一种相互接纳的功能。

大班幼儿成成是一位腼腆的孩子,没有小朋友喜欢跟他玩。一天下午,教师发现光光和毛毛不停的敲打成成的脑袋,他嘴里还发出“嘎嘎”的声音。原来成成告诉其他小朋友,他家附近的超市旁有一只“鸭子”,一有人敲它的脑袋,它就发出“嘎嘎”叫,而成成愿意做那只“鸭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儿童的本性是开放的,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打闹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与同伴全方位、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国有句古话“不打不相识”,在打闹游戏中,儿童与同伴进行假装打斗,既有情感上的交流,也有言语上的沟通;与同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感受到对方的外在形象,也了解到对方的实力与品质。这使他们对同伴的认识不再是静态的、表面的,而是动态的、全面的。对同伴认识的加深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如果儿童参与更多的打闹游戏,则该儿童在其他社交情境中适应性也更强。的确,根据笔者在实习中的观察发现:参与更多打闹游戏的儿童更加合群。另外,打闹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如扮演打架、追击敌人、警察抓小偷等),儿童要想顺利地进行打闹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这可以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为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做好准备。

(四) 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作为一种身体活动的游戏方式,打闹游戏对于其它游戏方式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冒险性。冒险是一种有利的学习途径。当我们尝试冒险时,我们会面临成功或失败。成功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失败虽然会让我们受伤,但也教会我们下一次采用不同的方式做这件事。儿童在打闹游戏中经常尝试冒险,常常模仿打斗的行为,了解打斗的危险,因此他们能够发现自我保护的办法,从而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五) 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和言语的发展。幼儿在打闹游戏时,通过争吵,更有效地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次户外活动时,石磊正在玩滚轮胎,这时黄锦程跑过来就抢,石磊急得大哭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轮胎?”黄锦程回答道:“教师说了,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石磊不服气地说:“我还没玩够呢!你为什么抢?”黄锦程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这时,一个小朋友跑到教师面前说:“老师,石磊和黄锦程打架了。”其实,老师早就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只是为了锻炼他俩的表达能力,有意让他俩多争吵一会儿。老师看他俩争执不下,才决定去处理。老师走到他们面前,心平气和地说:“黄锦程,你为什么抢石磊的玩具?”黄锦程见老师先让他解释理由,就得意地说:“老师,你看石磊玩得头上都出汗了,还不让我玩玩。”老师接着问:“你和他商量了吗?”黄锦程低下头,声音很低地说:“没有。”老师顺势问石磊:“如果黄锦程和你商量,你能和他一块玩吗?”石磊点了点头,就这样,两个孩子都消了气,一块玩了起来。

在对幼儿施教时,教师常常会发现,一些平时话少以及因教师提问而怯场的孩子,在与同龄孩子争吵时,往往面无惧色,变得口齿伶俐,思路敏捷,语言丰富。可见,争吵这种打闹游戏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由于幼儿词汇较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他们有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语言的情景性较强;他们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词语,对于那些虽然具体但表达程度不同的词语也难以区分,例如常常把推、拉、挤、碰、踩等词语统统用“打”来代替,从而夸大了事实。如上例中,石磊和黄锦程本来只是争吵,可一幼儿却向老师报告他们“打架”了。这种夸大事实的现象在幼儿中是常见的,多是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造成的。争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幼儿运用语言的一种实践,只要老师给予适当引导,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有益的。

三、正确指导幼儿打闹游戏之方法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92.5%的幼儿喜欢参与打闹游戏,如友好地追赶与扮演打架。这是儿童发展的正常需要。但是,如果不能适当地控制,打闹游戏也会发展成为真正的攻击。虽然大多数时候,打闹游戏只是不具破坏性的娱乐而已,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任其自由发展,不能依赖儿童自己理解打闹游戏什么时候过火了。有些教师会毫无根据的强行阻止和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我们要想避免这种急不择言、简单从事的做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对幼儿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以便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应该帮助儿童明白游戏的界线,有权利在适当的时候终止游戏,让儿童充分体验打闹游戏的快乐,也要为其提供安全的保证。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做儿童游戏的诊断者、指导者、调停者和关注者。

(一)诊断者

打打闹闹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经常可以见到,这些行为究竟是真正的攻击,还是打闹游戏?在对儿童的行为采取对策以前,首先我们应当对儿童的游戏行为进行诊断,判断其是打闹游戏,还是攻击行为,然后再对儿童的游戏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指导者

打闹游戏涉及儿童的追赶、扭打等行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应给予儿童适当的指导。

在进行打闹游戏之前,首先,帮助儿童选择合适的环境。教师可以询问儿童,这里是不是安全?会不会影响别人?让儿童自己发现环境中是否存在不利于进行打闹游戏的因素,以防止儿童在游戏中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带来麻烦。

其次,在进行打闹游戏之前,应让儿童明白游戏规则:1.打闹游戏以幻想和假装为基础,不是真正的打架,儿童不能借助打闹游戏进行“报复”等伤害他人的行为。2.打闹游戏的参与者必须是自愿的,不能以挑衅或强迫等手段强制他人参加。另外,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打闹游戏,如扮演打架或追击等,帮助儿童制定更为具体的游戏规则。例如,孩子们必须同意,玩的时候不碰对方的脸,不许用任何形式的武器等。采用一种表示“停止”的手势,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使用这个手势,在事情白热化的时候让它停止,或者由你在事情太出格的时候制止他们。当然,打闹游戏毕竟是儿童自己的活动,其价值在于儿童自身的体验,因此我们不可过多地干涉儿童的打闹游戏,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一个旁观者。帮助儿童创造一个安全适当的环境,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打闹玩耍。

(三)调停者

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比较明显,他们对于游戏的规则、行为会有自己的看法,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或接受他人的观点。因此,儿童的打闹游戏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升级成为真正的攻击。这时,我们要做儿童冲突的调停者,不要做一个审判官。要引导儿童找出冲突的原因,为儿童提出解决冲突的建议,但不要代替儿童做出判决,不要干涉儿童的自主行为,让儿童自己解决冲突。既让他们享受坚持自己合理建议、说服他人的喜悦;也让他们品尝忍耐和服从的滋味,训练儿童解决人际冲突、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关注者

教师应经常关注打闹游戏,让儿童了解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什么时候应当终止打闹游戏,提醒儿童注意安全,确保打闹游戏不会变得消极。教师可以询问儿童,你们是在游戏,还是真的在打架?做这个动作安全吗?你们都愿意玩这个游戏吗?如果有人不想玩了,随时可以退出游戏。应当让儿童明白,如果有人在游戏中受伤,他们必须立即停止游戏。只有坚持不懈地指导儿童的打闹游戏,才能确保儿童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领略打闹游戏的乐趣。

打闹游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儿童游戏形式。如果说,儿童的打闹游戏不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充分条件,最起码它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刚刚走进幼儿教师这个神圣岗位的我们更不能磨灭幼儿的“天性”,应该关注幼儿之间的打闹游戏,认真指导打闹游戏,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贯彻新纲要中“一切为了孩子”这一核心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