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幼儿园游戏教学在整体教学模式中占有重要位置。游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活动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幼儿综合素质发展中,“同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幼儿从“家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完善的同伴关系是幼儿探索外面世界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幼儿教育开展的首要因素。通过同伴关系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幼儿谦和礼让的道德品质,使幼儿初步理解并具备团队精神。通过游戏方式构建幼儿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利于改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识,这也是幼儿融入团体、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因为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和约束性,这就使幼儿对约束与规则有了基本认识,并能够在约束和规则下开展活动,从而构建起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在《小鱼游啊游》这个游戏中,幼儿在教师带领下一边念儿歌,一边从“渔网”中穿过,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顺利通过每一个“网眼”。如果幼儿没有规则意识,则很难完成这个游戏。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对规则有最基本的认识,并主动用规则来约束自己。这种良性约束对于有利于幼儿控制自身行为,并在规则中学会协调,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认识规则,比单调的理论灌输或者硬性纪律约束效果更好。

二、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3-6岁正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语言教学中,不但关系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语言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学前阶段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最为敏感,以游戏方式融合于语言教学中,与幼儿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具有高度契合性。而在语言教学中也具有典型的游戏化特征,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认识色彩的语言课上,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开展“找春天”的游戏。教师将不同颜色的卡片依次放好,然后让幼儿围成一圈抽卡片,每一个拿到卡片的幼儿都需要将自己手中的颜色与“春天”这一主题相联系。如拿到绿色卡片的幼儿会联想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回答“这是春天里小草和绿叶的颜色”,拿到淡蓝色卡片的幼儿则会回答“这是春天里天空的颜色”……这一语言游戏活动的特点在于随机性较强,能够随时启发幼儿思维,而且没有过多的游戏限制。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下,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更具自主性和创新性,在认识颜色的同时,也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进而获得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和谐的游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游戏环境是幼儿游戏教学开展的载体,教师在游戏环境创设中会进一步考虑空间组织、游戏材料、游戏过程等诸多因素,从而使游戏教学环境更加生动具体,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够更愉悦地开展活动。在幼儿游戏教学环境创设中,教师需要关注心理环境与物质环境这两项因素。首先,从心理环境创设角度分析,在愉悦的心理环境下,幼儿能够更主动、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并勇于尝试,而且能够从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安全感。从物质环境创设来说,良好的物质游戏环境首先能够保障幼儿游戏活动的安全性,同时在教师的精心布置下,游戏道具的投放更加科学,教育价值更加明显。教师需要掌握好游戏材料的投放时间和数量,并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游戏内容,选择更适宜的玩具材料,从而使幼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开展需要体现出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特点,根据幼儿年龄、心理、行为特点等进行游戏设计,在游戏活动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体现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游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构建起更和谐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幼儿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