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或者家庭聚会时,总会听人说你这个做幼儿教师的可真好啊,每天就那么几个小时带带孩子,还有带薪假期。我每次听闻后都是呵呵,因为我知道的我们的工作不被理解是社会普遍现象。相反,我每天都感觉自己很充实,这就是我所喜欢的工作状态。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每学期貌似都是重复的做着相似的事情,但这些并不是别人眼中的那么简单。我深知要想不浑浑噩噩的得过且过的话,是需要我们在常态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我们需要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方面远在孩子们或者家长们之上的,但同时我们在人格上又是平等的。就拿我们这学期的班级特色来说吧,在开学初,按照园务计划需要在开学之前就制定好计划,开学后就要严格执行的,可我这次没有像以往那样按照自己的特长来制定成绘画,因为我觉得绘画只能说是我的特长,但不能草率的被认定为班级的特色。班级的特色活动应该不是老师的特色,不是速成的,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应该是按照班级孩子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不断积累的,是一种日积月累。总之,班级特色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于是,在这件事上我开始琢磨,我们班的班级特色首先是没有特色,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无所为而为”,只要心中有“为”,让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所获得、有所提升、有所发展的就是我们的特色,而不可以追求。我就寻思着从做好我每天的本职工作开始,先保质保量,然后去发现他们的喜好,用最朴素的心陪伴着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在每天的园所时光中感受到快乐和老师的爱,让他们爱上每次的活动课,并且真正的有所得,那也许我这样朴素的班级要比有那些所谓的班级特色更受孩子们欢迎与喜欢了,才会最终形成我们班的特色。也许这些会让同行们觉得这有什么呀,我们也都这么做的啊!但我......

秉着这样的想法我也就真的这么做了。我“傻傻”地每天陪着他们玩玩具、做游戏、开展活动课,尽心去体会他们的言语与行动,我企图以这样最简单地方式去了解并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好在孩子们貌似蛮给我面子的,很乐意与我一起聊天、玩耍。一段时间下来,我还真就发现了这群让许多老师不敢接的“调皮”班级竟然有一种游戏能让他们很安静并乐意跟着老师去做,那就是——手指游戏。于是,我和搭班陈老师商量,一致觉得就从手指游戏入手来训练常规、学儿歌、讲故事,也许这样的方式在很多方面还不太可行,但我们愿意尝试并不断改进。

通过一次活动课的时间,我们进行了手指游戏念儿歌的尝试,很让我们欣慰的是这样的活动真的很受他们喜欢,教育效果也很显著。个个认真的模样甚是可爱,少缺了许多平日的打闹。

我和陈老师有再次商定要让我们的家长朋友参与进来,因为家长也是教育者,他们和我们一样非常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他们有的对教育却一窍不通。通过录制孩子们手指游戏活动的视频通过班级群发送给家长,用这样最直接的家园合作方式让家长进一步帮助孩子们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最终,我们也相信这些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们,会以教育者的眼光(而不仅仅是父母的眼光)打量、关注孩子,细心研究孩子每一天的细小变化,并能按照他们自家孩子的个性引导他们成长,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通过这次“班级特色”事件,我也才真正的领悟到“走进孩子不是姿态,不是手段,而是蹲下身子和孩子真正的平等相处,其本质是心与心的交融。”这句话的精神所在。我们要做的是常常保持一颗童心,努力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