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周末,亲戚的孩子来家里做客,看中了幼姐手中的玩具,不由分说上来就夺,幼姐也不甘示弱地争抢起来。奶奶在一旁打圆场“你就借给姐姐玩会儿吧,她是客人呢.......”小孩子哪里知道主人客人的,还是不依不饶地拉扯着。奶奶又劝了几句,幼姐并没有妥协的意思,反复强调“这是我的啊,她可以玩别的”。倒是那长几岁的小女孩,嚎哭着让她妈妈来“主持公道”了。

  看到幼姐的表现,我心中多了几分喜悦。从前她在这种情况下的表现总是很胆怯,被抢走手里的物品后只会怔怔地看着,自己再去找别的玩具。现在她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在拒绝他人这件事上呈现了变化,怎能让人不欣喜?

   拒绝,包含了很复杂的心理状态。首先需要主体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够有意识地区分物品的归属。其次也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去保卫自己的物品和利益不被侵犯。许多成年人对自己的界限和利益没有概念,在收到过分要求时也会一口应下,最终使得自己两难,原因大多在此。

                                  2

守住自己的心理边界才能更好地摆脱矛盾、纠结的状态。

“无法拒绝”型的人格只会让自己违背心愿,迁就别人。当自己的底线一次又一次地被降低的时候,快乐也会随之越来越少。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好人”。比如,曾经某亲戚提出请我帮忙照看一段时间孩子,其实内心是极其不愿意的,深知照看小孩子的繁琐。但因为亲戚关系,担心拒绝对方由此产生隔阂,便强颜欢笑应了下来。后来那一个月的心情都是烦躁不安的,自我体验感极差,也没有把小孩照顾地特别周到,还把这种负面情绪带给了身边的人。如果不是一开始担忧成为“冷血”之人,太过照顾对方的情绪,也就不会造成这样的境地。

“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清晰的个人边界。一旦自己的边界感模糊或消失,那么什么人都可以轻易地闯进你的生活了。小到问你借房借车,大到占用你宝贵的时间、精力,更有甚者,毫无分寸地打破你的计划,强行要求你如何如何。那时候帮他已经不是情分了,而成了你应尽的“义务”。

                              3

当然,我们在守住自己边界的同时也不可以侵犯他人的边界。

不经同意随意使用他人的物品,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灌输个人观点,慨他人之慨来成全自己的“热心”......看起来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跨越了人际交往的边界。

春节期间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啥时候要二胎啊?”除了这种随口一问的,甚至还有“好心人”替你分析生二胎的时机和条件,那架势那说辞,仿佛不再生一个孩子就成了罪人,会被社会所不容。一般情况下,我总是笑笑“不急不急”。某次终于按捺不住“我生不生孩子关你什么事啊”,一语既出,在场的人无不尴尬,从此再未提及。其实那些“为你好的”建议,都是站在了自己绝对正确的高地,来对你的生活指指点点。大多数时候出于礼貌忍受了,可面对没有边界感的人,适时地表达出自己的不悦,不失为更好的方法。

近日在制定家庭春游计划,被家中某亲戚得知,强烈要求我带上她们一家。过去我虽然犹豫,但总不会拒绝,可结果总会因为旅途中一些分歧产生点小矛盾。这次我断然拒绝了,且毫无商量的余地。但因此被家人怼了“都是一家人,为什么要分得那么清,为什么这么不近人情?”

每个人的心理边界不同,别人认为不值一提的事情,在自己心里可能就是勉强。与其不情不愿地接受,不如干脆地拒绝。尊重自己的感受,也节约他人的精力。这位亲戚我不好说她是缺乏边界感,但是着实触碰了我的心理边界。提出这样失去分寸感的要求,大概有我从前一再让步的原因吧。那么此事,也是彼此重新界定边界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人与人的交往,很微妙。有人说像是寒冬里的刺猬,相互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感觉寒冷。那要我们明确好自己的边界,保持好恰当的距离,才能产生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