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网络信息异常发达的今天,各类新闻总能在第一时间跃入眼帘。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令人知晓意外的无情,与母亲争吵后跳桥的少年让人扼腕叹息,携子赴江的母亲使人悲叹不已......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还是人间疾苦的悲剧无一不触动着大多数人的心灵。可就当我们为损失一处文明古迹遗憾的时候,为教育问题激烈探讨的时候,为个人抗压力和父母职责研究的时候,那些满怀着恶意的网络“喷子”再一次到达现场。真可谓“喷子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他们满口的正义道德,激情亢奋地宣称“巴黎圣母院起火是为火烧圆明园报了仇”;他们大义凛然,颇具审判者威风,不顾失独母亲的哀痛,大骂其“活该、罪有应得”;他们更是无视四条鲜活生命的陨失,张口就“禽兽不如、时代害人”。有些言论甚至还获得了众多的点赞和拥趸,如有辩驳,必定遭到其跟风者的大力“围剿”。一个事件,将网络上的人群清清楚楚地划分出了几类。而这些“喷子”的面目是多么熟悉啊!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的时候,他们揣测男主人和保姆有私情;埃塞俄比亚坠机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辱骂某女性遇难者花钱出国旅游遭报应;浙江女孩滴滴顺风车遇害的时候,他们责备罹难者打扮露骨......似乎没有一件事能唤起他们人性应具备的理解和同情。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人性的恶劣与不堪,让人不得不佩服荀子的睿智和先见,“人性本恶”,这比恶还恶。

隔着手机屏幕,并不知道这些人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但那刻薄的、污浊的乃至毫无人性的言语中已经将其卑鄙、龌龊 、阴暗的一面展现地淋漓尽致。而这样的人绝不是少数, 甚至还占据着不小的群体,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者。不由深思,“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可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他们身上似乎已经消失殆尽。不,他们知善恶,明是非,他们之所以选择冷漠、无情、恶毒,是因为他们太缺乏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就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它包括两部分,一是能识别、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二是做出恰当的情绪反应。它与理解、谅解、包容等类似,但又有所不同,它强调“互换”。如果具备了一定的共情力,也就会稔知他人的感受,从而产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悲剧发生的时候不再是疯狂煽动恶意言论,大规模讨伐受害者或家属,无端抨击社会及制度。而是设身处地为受害者及亲属着想,想想他们面临的巨大痛苦和困境,给予同为人类的温暖和关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这些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哪怕只是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也是可以慰藉人心的。

无法想象在纵火案中失去妻儿的林先生深陷多么巨大的苦痛之中,人世间最大的痛和折磨不过如此;无法想象失去辛辛苦苦抚育长大女儿的父母该怎么度过余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痛即是永世的哀痛;无法想象亲眼目睹孩子从手前滑过跃下桥栏的母亲该是多么悔恨和绝望,那跪地恸哭的情形也是对教育的警醒。冷嘲热讽者如果能在解除自己的道德负担以维持自己轻飘飘舒适感的时候,多想一次“如果是我”,那甚嚣尘上的言论一定会少很多。共情力的影响不仅在此,职场、学业、婚姻、爱情等等方面都有体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早已揭示,人作为群居动物,除了必要的生存需要外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支持,共情能力就是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穿针引线,起到联结、共识的作用。

眼下,我认为共情能力的培养当从幼时开始,因为初级教育就像刷底色,会浸入孩子的潜意识里并伴随一生,这里不仅需要老师、家长的教育,整个社会环境的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而作为成年人来说,提高共情能力,就从“如果是我”开始吧。

愿世界多一些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