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追求活泼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氛围,以为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活动就是好的教学的“主体性”神话的时候,佐藤学已率先提出了“倾听教学”: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
倾听是一种美德,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对方上,包括语言和表情传达的信息,在课堂上倾听更是一种能力。这不光是要学生之间相互倾听,更需要老师去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和他们的想法产生共振。作者以“投球”来比拟,再恰当不过了,教师应一心一意地直面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可多数时候,我们往往会为了教学进度,为了按照教学计划而将课“高效率 ”地进行下去,从而忽略了教室里一些微弱的、不同的声音,这声音在一次次的忽视中最后将变为彻底的沉默。
可是教师的倾听很难不转化为“附和”“帮腔”“评价”“概括”,这是书中所提及的一个问题。是的,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常常面对这样的情景:一位学生发言时,教师认真听后都会予以一定的概括或评价。这是对分散意见、想法的整理集合也是对文本语言的一种呼应。书中就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一些建议,我认为很有必要学习。“返回阅读教科书中,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地阅读”。其实,也就是将高效、快节奏的教学慢下来。
无论是倾听还是阅读,只有慢下来才能真正把握住内容、体会到情感。除了课堂上的倾听以及阅读,其实教学也应该慢下脚步来。不由想到书中记录的一些综合性学习的案例,无论是从课题的选择,还是调查、研究分析的过程,以及成果的展示,都是“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慢”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学习方法、培养了探究精神以及扩大了与社会的联系。“慢”所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快节奏”的教授。
如果将教学和艺术相联系,不由自主想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对于美,我们需要“慢慢走,欣赏啊”。而教学过程的美,学生身上的美,更是需要教师慢下来欣赏的。一字一句的发言,一行一页的文字,一颦一笑的互动,无不蕴藏着“美”。教学不仅应有科学的态度、实用的态度,更应该有美感的态度。将只追求教学成果的过程变成“有趣味”,那么真善美即可为一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审美情趣。
这本书中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在阅读之前是不以为意的,甚至一度认为这样的理想主义形式怎么可能成功实践。但纵观眼下,很多措施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尽管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教育之现状,也一定会历经很多艰难道路,但我们依然要抱着一点理想主义情怀,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