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读心术,指根据人们无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反应来探测其物品隐藏的地方的一种技术,会读心术的人一般较会察言观色 ,一般会给被试者心理暗示。读心术不只是一门通过人的外在表现来探测心理活动的技能,更是认识自己、看透别人、看透人性的一种学问。读心术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的生活,更是打开心扉的一把钥匙。相信不少在座的老师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耐着性子给孩子讲半天道理,他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挑战自己的极限,非要等到我们失去耐性,大光其火,他才意识到老师是动真格的,变得老实起来。这样的因果关系很容易给老师们一个假象,以为爆发情绪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我们可能会更多地依赖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是,孩子的挑战不断升级,我们爆发的力度也随之升级,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会发现,孩子之所以无视我们“耐着性子”跟他沟通的事实,“故意”挑战我们的极限,问题恰恰就出在“耐着性子”这四个字上。倘若有摄影师跟随我们拍摄,事后再回放我们与孩子交流的镜头,我们一定会发现,当我们“耐着性子”去说服孩子的时候,每一张“耐着性子”的脸上都隐藏着急躁、焦虑、不耐烦甚至愤怒等情绪。尽管我们试图隐藏这些信息,并自以为隐藏得很严密,但是我们身体各部位的肌肉,说话时的语气、语调、音量、肢体语言及我们自己都难以察觉的感受等,总会不经意间泄露秘密。而孩子往往会忽略我们那张“耐着性子”的好脸,直奔主题,透视我们内在的情绪,并受我们情绪的左右,产生恐慌、焦虑、委屈、愤怒等情绪。一旦这些情绪产生,孩子就很容易受这些情绪支配,失去安全感。为了重获安全感,他们不得不变本加厉去试探爸爸妈妈,“故意”挑战我们的极限。这就是我们“耐着性子”给孩子讲道理,而孩子并不领情的真正原因。
记得有一次,咱班的睿睿放学后不肯跟外公回家,就要留在大型玩具那边尽情玩耍。眼看都四点半了,外公“耐着性子”开始做他的思想工作,劝他回去洗澡,但小家伙一动不动。年长的外公一脸尴尬地站在一边,眼看就要按捺不住了。孩子感受到了这种紧张的气氛,但他不想屈服,而是更加强烈地坚持要留下来玩。最终,俩人对抗升级,孩子倒地撒泼,外公完全没了主张。我正好准备下班,看到此时的场景,我随即放下手中的包将孩子抱了起来:
“睿睿,我知道,你不想回家对不对?”
孩子哽咽着说:“是的,张老师,我好久没这么开心过了,我今天想多玩一会儿。”
“你还想多玩会儿,对不对?”
“是的”
“你也不想回家洗澡,就想在这里玩儿对不对?”
“嗯嗯嗯。”
看到我理解了他的感受,孩子的情绪略微平稳了些。不过,他还在伤心地哭。我不再与他共情,只是安安静静地抱着孩子,轻轻拍着他的后背,等待他平息下来。过了一会儿,孩子的哭声小了。与此同时,我感觉到一只小手在我的后背上轻轻地拍了起来。他在模仿我的动作。感受到这个动作之后,我意识到这场风暴很快就要平息了。果然,孩子把小脑袋靠在我肩膀上,完全安静下来。看到时机成熟,我温和地对孩子说了一句:“嗯,现在好了,你乖乖听话,先跟外公回家洗澡,明天我来陪你玩儿好吗?”孩子高兴地点了点头,下了地,开开心心跟着外公走了。
我之所以能成功地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是因为我平静的表情背后没有隐含其他情绪,孩子从我的脸上读到了安全,从我内在的情绪上也读到安全。我的平静无形中给了他安抚,帮助他更快速地平息下来,并最终听从了我的建议。
孩子是上天赐给妈妈的天使,在幼儿园里我们亲爱的老师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好妈妈,所以我们每位老师妈妈天生就有懂得孩子的能力。作为园里的妈妈们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尝试着了解幼儿、读懂幼儿,站在他的角度来看待解决问题,这才是一种温和而善意的教育方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