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园本教育探索和整合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倍受重视的背景下,溱潼幼儿园深入开展了《整合溱潼民俗文化,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课题研究,教师们深入了解和挖掘本土文化中蕴涵的各种教育资源,建构了“家乡饮食文化”、“家乡历史文化”、“家乡景点文化”等三大主题生成拓展活动,并扎实有序地开展,从而继承、发扬、创新家乡本土文化。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充实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活动内容,另一方面也传承了当地特有的文化,推动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本土资源利用和开发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应只在书本,而要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近年来,在新课程总目标的指导下,我园因地制宜,对幼儿所处的环境及现实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挖掘、梳理和提升,并围绕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研究实践。

我们感到取之不尽的本土文化资源是开发幼儿智能,启迪幼儿智慧,提高幼儿能力,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极好素材。当前幼儿园对本土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没有去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好它们,所以我们首先找出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总结出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模式,挖掘富有情趣,有利于激发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的民俗文化。遵循情感陶冶原则,游戏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来提高幼儿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让孩子萌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使其在健康、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二、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施

1.挖掘本土资源,在教育活动中传扬民俗文化

我园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个历史古镇,四面环水,风景秀丽,这里有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如溱湖八景、溱湖八鲜、溱潼古建筑、溱潼汇船节等。尤其是溱潼会船节更是名扬中外。因此我们深入开展《整合溱潼民俗文化,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课题实践研究,旨在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自然资源,让幼儿亲身感受,体验水乡文化独特的魅力,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教学方式,挖掘水乡文化内涵,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从民俗文化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我们把这些资源分成了三大类:家乡饮食文化、家乡历史文化、家乡景点文化。其中家乡饮食文化包括:溱湖八鲜、各类特色小吃、四大特产。家乡历史文化包括:溱潼会船节、溱潼古建筑。家乡景点文化包括:溱湖八景、古镇传说、古镇新姿。再将这些资源进行了整合,在与幼儿互动的基础上生成一系列主题活动,每个主题的选择都立足于孩子的兴趣,并能整合到各个领域。

在寻找本土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传统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名胜古迹等非常适合教育幼儿。我们因此生成了《溱湖美》、《美丽的喜鹊湖》、《古镇秀》等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溱湖的美丽富饶及优美的民间故事,特别是认识了家乡丰富的水资源。我们还结合家乡的古建筑,设计了《神奇的砖雕》、《制作砖瓦》、《秦砖汉瓦》等一系列活动,首先带领幼儿参观溱湖八景、古建筑风貌,认识秦砖汉瓦,然后到砖瓦厂了解砖瓦制作过程,在认识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操作材料,孩子们借助橡皮泥、木片、积木、陶土,制作砖瓦、运材料、搭楼房,操作一条龙,创造出了一座座漂亮的楼房,起名为“我们的家”,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集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电影院,有十几层楼高,每一层的用处都不一样。

一年一度的全国闻名的溱潼会船节,给我们当地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也给我们幼儿园带来了鲜活的课程资源。我们设计了“溱潼会船节”这一主题活动,于是《溱潼会船甲天下》《有趣的篙子船》《天下会船数溱潼》《美丽的贡船》等活动应运而生,朗朗上口的渔公号子常从幼儿的口中飞出。为了迎接会船节的到来,街上的龙灯,腰鼓,划船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他们不禁对那些舞龙灯,打腰鼓的人们充满了羡慕和敬佩,许多孩子还情不自禁地“舞狮、耍龙”。因此,我们把这些幼儿感兴趣的民间风俗活动也纳入了课程内容范围。再通过画溱潼,说溱潼,唱溱潼,让幼儿充分感受家乡的美,从而产生爱家乡的情感。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是对原有课程的有效补充,富有成效地促进了孩子的主动发展。

2.利用本土资源,在环境中彰显民族特色

蒙台梭利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环境是重要的资源,是隐藏的教师,孩子吸收环境中一切有用的知识而成长。墙饰作为环境创设的主要内容,从感官上给幼儿带来有关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因素的刺激;从情感上带给幼儿愉悦感。在幼儿园,孩子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是美的。幼儿只有生活在一个充满自然、和谐色彩的情境中,将来长大了才懂得去爱、去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基于这样的理念,创设环境时,我们往往结合民俗文化资源把家乡的特色融会进去。

溱湖是鱼米之乡,有丰富的水资源,如溱湖八鲜,而其中的螺丝,河蚬是溱湖的一大特色,吃完了里面的肉,我们把外面的壳洗刷干净,放在手工区,让孩子随意制作,孩子们大胆创新,把螺丝壳用彩带串起来,用河蚬的壳做边框,做成了窗帘;用螺丝壳壳盖粘贴出美丽的蝴蝶;家乡的鱼类繁多,我们把鱼鳞保留下来消毒干净,引导幼儿制作的手工鱼活灵活现,更有幼儿突发奇想,用鱼鳞制作家乡古建筑的屋顶,让屋顶闪闪发光,令人赞叹。

春天来了,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节来到了,看完会船节回来,孩子们对会船意犹未尽。我们就引导幼儿参与会船的设计和制作,孩子们有的剪会船,有的用彩纸拼凑贡船,有的用吸管粘贴篙子船,最为精彩的是用篾子制作的划子船新颖独特……,然后再把孩子们设计的各种会船汇集起来设计了“溱潼会船节”这一墙饰,场面之壮观,设计之精彩,令人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随时变换墙饰,夏天到了,菱、藕上市了,我们就用藕切成片,制作成花圃,并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秋天到了,带孩子们欣赏古老的麻石街,麻石的坑坑洼洼,让孩子们联想到了花生,于是师生一齐动手,制作了美丽的麻石街;冬天到了,用泡沫在家乡的古建筑上撒上一层雪花……

孩子们的件件作品,把活动室、走廊、装点得生气盎然、富有情调,置身于这里让人感觉大自然就在身边,油然生出对自然界一木一石的呵护之情。孩子们也在不断的收集、观察、设计、创作、欣赏中开始学会了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整合本土资源,在游戏活动中增添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所配的儿歌都是当地语言,朗朗上口、趣味性强,为游戏赋予了质朴、诙谐、活泼的本色,既赢得了幼儿的青睐,又为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草根化的教学蓝本。对这类游戏,我们注意搜集整理。如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民间游戏“追影子”、“跳格子”、“收鱼网”、“跳皮筋”“炒黄豆”等等,只要有场地,幼儿随时都能玩起来。

为了使民间游戏资源能与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在各区角投放充足的民间游戏材料,让幼儿能在常态下,随意自如地开展各民间体育游戏、民间智力游戏、民间美术游戏、民间童谣说唱等。

在游戏区,我们还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孩子的家庭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一物多玩,同伴与同伴合作,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如翻花绳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有时一个人玩,有时两人合作玩,有时几个人一组,研究、切磋或分享交流,小小翻花绳在幼儿手中成了变化莫测的“魔绳”。

在美工区我们投放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如让幼儿用橡皮泥制作溱潼特产鱼饼虾球,臭干儿,烧饼等,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还进行了分工,有的制作,有的烹饪,有的叫卖,有的扮游客,繁荣的饮食一条街在孩子们的小手中诞生了。在印染区给孩子们放进牙刷,纸团,各种植物根茎,以及各种形状的砖雕模子,让孩子喷刷、印制各种图案,并在图案上进行添画,充分发挥幼儿的创新能力。

我们还结合主题活动,创编各种游戏。如会船节时,我们利用长条三合板系上带子制作会船,让幼儿一起体会划船的乐趣,并进行了划船比赛,在比赛中感受齐心协力的力量。表演区里,孩子们在制作的贡船上,各尽所长,大显身手,陶醉在艺术创作之中。

泥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在《美丽的砖雕》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在手工区放置了大量的泥巴,绳子,细木板和各种模子,孩子们通过制作砖瓦,了解了砖瓦的制作过程,并用这些材料制作了各种形状的砖瓦,并进行了大胆想象,孩子们建构的房屋各具特色。

总之,溱潼本土资源孕育着教育活动的大舞台,是我们实施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户外游戏活动的依托。孩子们在形形色色的游戏中真正领略家乡美,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使幼儿真正享受到本土化资源衍生的课程带来的诸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