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放学时,有位男子要带走一名幼儿,正好碰到孩子的妈妈,于是两人开始争吵,引得众人围观。后经调查发现,原来那名男子是孩子的爸爸,最近在闹离婚,关于孩子的抚养权存在意见分歧,爸爸准备偷偷到幼儿园带走孩子。事后,我们在思考,如果有不法分子偷偷混进幼儿园企图拐走孩子,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呢?同时,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因为孩子被拐而引发的悲剧,也给我们一次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虽然我园一直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经常开展一系列的安全主题活动,每当问到孩子们,能不能跟陌生人走的时候,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不能跟陌生人走。”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于是,我们开展了一次防拐骗的演练活动,在各年级随机选取了部分幼儿,并请来热心的家长参与其中扮演“陌生人”。以下为演练活动中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
小班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老师借故离开,家长扮演的陌生阿姨来到滑滑梯旁:“你们是哪个班的小朋友啊?”孩子们玩得起劲,并没有理她。接着她又掏出一把糖果问:“有谁要吃糖吗?”这时,一个孩子高兴地举起手:“我要!”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纷纷前来要糖吃,阿姨一个个地满足了他们,并不断地和孩子们套近乎。过了一会儿,阿姨笑眯眯的说:“我要去搬张椅子,谁愿意帮忙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我去、我去……“好!那就排好队,大家一起去吧!”于是,先后有八个孩子凑了过来,跟着陌生阿姨一起手拉手,一路说笑着往前走,不知不觉,阿姨带着孩子们走出了幼儿园大门……直到园长的出现,孩子们才明白自己做错了。
●案例二:
在放学途中,家长进超市买东西,借故让孩子守在电动车旁等,并关照他不能跟陌生人说话。大概等了一分钟,一名陌生阿姨走了过来:“你是不是叫贤贤啊?”孩子点点头:“嗯!”“你妈妈有点事不能来,让我先送你回家。”陌生阿姨边说边去拉孩子的手,孩子犹豫了一下。阿姨接着说:“她这会儿有点事,来不了,你跟我先走吧!你家不远,就在前面对吗?”孩子半信半疑的样子,但最终还是牵着陌生阿姨的手走了……
●案例三:
家长送孩子上学的途中,借故有事先走,让孩子自己步行入园。就在大门口,一名陌生叔叔喊住了孩子:“嗨,你是不是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呀?”“恩,我是中1班的。”“哎呀,真巧,我有一本书要带给你们老师,你能帮我带给她吗?”孩子点点头:“嗯,可以!”“谢谢你哦,书就在那边的汽车上,你跟我去取吧!”于是,孩子跟着陌生叔叔走到汽车旁,叔叔打开车门先上了车,东摸摸西摸摸,装作找不到的样子:“咦?那本书哪儿去了?来!你上车来一起找吧!”孩子站在车旁犹豫了一下,叔叔又亲切地说:“你到车上来帮我一下好不好?”孩子同意了,就在孩子上了车后,陌生人顺手把车门关了起来……
●案例四:
放学时,家长借故有事来不了,让孩子自己回家。一名陌生阿姨在幼儿园门口拦住了他:“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孩子不理她,继续向前走。陌生阿姨又问道:“你是叫小远吗?”孩子停下脚步:“什么事啊?”阿姨继续说:“我有个东西要带给你妈妈,我刚给她打过电话了!”“什么东西呀?”“是给你带的一本图画书,你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孩子一听,顿生好奇,跟着陌生阿姨一起向汽车走去,陌生阿姨刚打开车门,孩子迫不及待的上车去拿书,等孩子爬上了车,陌生阿姨也跟着上去关上了车门……
这次活动中,大部分孩子被成功“拐走”,看到孩子们远去的背影,我们深感痛心,针对演练情况分析如下:
1.幼儿有从众心理,一个跟着陌生人走了,其他幼儿也不明是非地跟着走。如案例一中的情形,这八名幼儿当中,有些孩子根本不知道跟着阿姨去干什么,也跟着排队,争着牵手,纯属“凑热闹”。
2.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较低,面对食物、玩具或自己喜欢的东西容易放松警惕。在案例一和案例四中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孩子们一听到有糖果吃,有自己喜欢的书,就失去了心理抵抗力,任由陌生人引诱,甚至自己爬上了陌生人的车。
3.幼儿有较强的权威意识。在案例三中,陌生阿姨让孩子带东西给老师,孩子没有片刻的犹豫,因为,在孩子心里,老师是神圣的、崇高的,带东西给老师肯定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以及在案例二和案例四中,当陌生人说“妈妈让你先跟我走”“带个东西给妈妈”等等,这些都是利用了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心中神圣与权威的地位以及孩子纯真善良、乐于助人的本性。
4.幼儿的分辨能力弱。虽然在平时的活动中知道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跟陌生人走,但在不法分子的利诱下,无法分辨对方是否有“不良企图”。而且演练都是在幼儿园里或周边地区发生的,孩子们觉得这里很安全,这里有老师和保安叔叔的保护,不会有坏人的,放松了警惕也是自然。
综上所述,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薄弱,欠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虽然,我们幼儿园经常开展各种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但在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活动中,老师只停留在告诉孩子哪些情况有危险、哪些事情不能做,幼儿口头掌握的安全知识并不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所以,我们决定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创设多元化、情境化的体验式过程,更多地将孩子的情感迁移其中,让孩子意识到身边有危险的存在,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被拐骗后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这样的体验才能更好地将安全防范意识植根于孩子的内心深处。
1.通过儿歌、故事加深幼儿对危险情境的理解、辨别和记忆。
儿歌和故事是孩子喜欢的文学形式,生动的故事讲述,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吸引力。我们带领孩子学习一些浅显易懂的儿歌和贴近生活的故事,如儿歌《小心陌生人》、视频《大坏蛋 不理你》以及绘本阅读《我不跟你走》等等,丰富的故事内容让孩子们知道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友善的,不仅是陌生人,就算是认识的叔叔阿姨,也要经过家人或老师的同意,才能跟他近距离接触。朗朗上口的儿歌也让孩子们记住了,遇到陌生人要学会说“不”、学会躲避与求救。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幼儿对危险情境的理解与辨别,有效提高了孩子的防范意识和记住如何脱身的方法。
2.在一日生活实践中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中,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关注随机事件,在生活实景中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体验。比如;毛毛早上刚进了幼儿园大门,发现自己口袋里的手帕不见了,于是她立即冲出去追妈妈,可是大门外已不见妈妈的身影。再如:放学时,琪琪的妈妈来接琪琪,发现阳阳家人还没来,就说要带阳阳一起走,阳阳二话不说,跟着她就走了。于是,在谈话活动中,组织幼儿共同讨论:“毛毛和阳阳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呢?……”结合实际生活,引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3.在角色游戏、情景表演中丰富幼儿的情感经验。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需要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让孩子获取经验。所以,我们让孩子们和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游戏或者模拟情景表演,分别开展“妈妈不见了”、“不吃陌生人的食物”“谁敲门?”“我迷路了”等一系列“防走失、防拐骗”主题的情境表演,让孩子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到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在角色扮演中,孩子们总结到了骗子常见的几种手段,比如:假装受爸爸妈妈的委托,利用孩子对亲人的依恋来获取孩子的信任;以玩具、食物等诱惑孩子而达到拐骗的目的;利用孩子善良的品格,让孩子帮忙做事以“自投罗网”。所以,通过这种情境体验,提高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并给予孩子积极动脑的机会,想出各种招数来对付骗子以保护自己。
4.在家园合作中联手开展主题教育,保证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及时性。
如何杜绝拐骗幼儿事件的发生,需要幼儿园、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我们通过家长会、短信通、微信公众平台、QQ群以及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关于“防走失、防拐骗”方面的教育信息和动态事件,从而引起家长的关注与重视,在提高家长防范意识的同时,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比如:平安接送卡的规范使用、请假制度的严格执行、网络安全教育平台的亲子学习等等。通过家园联手,保证了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努力为孩子提供了安全的生活环境,有效地帮助孩子时刻保持正确的社会认知和安全行为。
经过为期两个月的防诱拐主题教育,我们决定看看幼儿的安全意识是否有所提高,于是,我们再次进行了一次演练活动,情况如下:
●案例五:
小班幼儿户外活动中,老师借故离开,陌生阿姨走了过来:“你们是哪个班的小朋友啊?”“小七班的!”“你们的老师呢?”“老师有会儿事,马上就来!”几个孩子边玩边应着她。跟孩子们聊了几句后,阿姨拿出了糖果:“你们要不要吃糖啊?”一个孩子愣了一下,看着阿姨没有吭声,另一个孩子拉着他的手冲着阿姨喊了一句“不要,我们不要!”说完两人都跑走了。阿姨接着又提高了嗓门:“有谁想吃巧克力的?”几个孩子说开了:“谢谢,我们不要!……老师说过,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巧克力我家里有,不吃你的!……”阿姨没辙,接着又说:“快放学了,我看你们的爷爷奶奶已经在幼儿园门口等了,我带你们去门口吧!”“老师会带我们去班上等的!”“我现在就带你去的话,你就可以早点回家呀!……”孩子们继续玩着,完全不理“陌生人”……
●案例六:
离园时,奶奶将孙子接出幼儿园后,借故离开,将其一个人留在门口。这时,陌生叔叔走来了:“你认识我吗?”孩子摇摇头,叔叔接着说:“我就住在你家附近呀,我们都是一个村的。”孩子依旧不吱声。叔叔手朝着远处一指:“我刚看到你奶奶往那边去了,我带你去找她好吗?”“不要。”“我们一起去看看你奶奶在干嘛呢!”“不行”“哎,你奶奶也真是的,怎么能把孩子一个人留在这儿呢?万一遇到坏人可咋好?”孩子依然不理他。陌生叔叔一直在试图让孩子跟她走,都没有成功。孩子看他一直不肯离开,就问了一句:“你知道我奶奶的密码吗?”陌生人一听,哑口无言,只好走了……
●案例七:
一名大班幼儿自行去幼儿园附近的乒乓球馆打球,半路上陌生阿姨喊住孩子:“你是这个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吗?”“是的。”“你可以帮我带个东西给你们老师吗?”孩子想了一会儿说:“这个啊,你可以找保安叔叔帮忙,我……还要有事呢!”阿姨拉起他的手:“哎!我觉得你挺能干的,你就帮我这个忙,好不好?”孩子一把甩开手:“保安叔叔就在那里,你去找他们吧,或者也可以直接进去找老师!我还要有事呢!”说完孩子撒腿就跑了。
在这次演练活动中,我们可喜地发现,经过两个月的主题教育,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大多数孩子都抵住了利诱与迷惑。但我们也发现,有少数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搭讪表现出过分的警惕性,用极其严肃甚至恐惧的眼神回避他人的热情,这些矫枉过正的表现对孩子良好社交习惯的养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老师帮助孩子学习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引导其掌握有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方式和正确的态度,满足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需要,在不断总结的经验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促进孩子社会性行为的良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维护身心健康。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成长道路上,一路沐浴温暖和煦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