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我因有点事耽搁了,一到办公室就看见洋洋坐在我办公室的小椅子上等我。我知道,他可能又“闯祸了”。
老师告诉我,他在晨间活动的时候,无缘无故把班上另一位腿受伤的孩子推倒在地上。因为早上例行安全检查,我让他自己先坐着,先想想自己的事。
等我安全检查结束,已经十多分钟过去了,洋洋仍然坐的端端正正,我知道这对于一个好动的、调皮的孩子来说很不容易。我表扬了他:“洋洋,今天坐在我办公室,坐姿很好,大班的孩子就应该这样,因为你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洋洋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其实洋洋是个可怜的孩子,出生三天妈妈就一去不复返了,爸爸在洋洋一个月的时候,想把洋洋卖了,被爷爷奶奶拦下后,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含辛茹苦把他带大。
幼年的不幸影响了孩子的个性,洋洋开始上学就显得不合群。攻击性强是他典型特点,他喜欢和小伙伴玩,但他打招呼方式是动手或者动脚。他喜欢和老师亲近,但他亲近的举动是掀起老师的裙子钻到老师的裙子底下。刚开始我也不明白洋洋为什么会这样?甚至为他的行为感到恼火。直到那次走进洋洋的家里,我才明白他的这些奇怪的行为根源。
洋洋的家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比较洋气的装备就是一台新太阳能,听他奶奶说,孩子上幼儿园后,老师经常要求讲卫生要勤洗澡、勤剪指甲,特地买的太阳能,方便洋洋洗澡,就是这一台太阳能也是年迈的爷爷打工两个月的全部收入。家虽然旧,但很干净,屋内的土灶台上没有多少油烟灰。洋洋的爷爷整体只知道干活,不太会与人交流,看到洋洋在家里爬上爬下,吼上一声:“别动!”洋洋会消停一会,马上又爬上爬下。奶奶比较健谈,奶奶含着泪告诉我们关于洋洋的好多事。
洋洋小时候,爸爸妈妈都跑了,因为怕庄上人笑话,除了打防疫针,平时几乎没有带洋洋出过门做过客。也没有让别的孩子到家里玩过,平时奶奶总是把大门锁起来,洋洋上学前看到外面,基本就是门缝里的世界。这就难怪孩子为什么不懂与人正常交流?为什么那么喜欢招惹小伙伴?他渴望有朋友,但又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邀请,他的方式很单一,要么拽拉,要么推搡。小朋友不能接受他的这种方式,自然不愿意与他玩,老师担心安全问题,也是制止。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刻板印象,洋洋喜欢打人。
洋洋钻老师的裙子,第一次是在中班,韩老师性格比较好,没有脾气,平时也不怎么批评洋洋,洋洋也最喜欢韩老师。那天韩老师穿了一件波斯米亚长裙,洋洋看到韩老师,笑着一下子钻进老师的裙子里,抱住韩老师,这一举动吓坏了韩老师。这以后韩老师好长一段时间不敢穿裙子。其实洋洋是渴望得到母爱,韩老师说话温柔,对孩子们从没有红过脸。这也许就是洋洋对妈妈的期待,他渴望妈妈的怀抱、渴望妈妈的亲吻、渴望妈妈的爱抚。对洋洋钻进老师裙子里,奶奶根本不当回事,才会有洋洋看到女老师穿漂亮的裙子就会掀起裙子钻进去。奶奶只会关心他吃饱穿暖,不会关心他的内心,甚至有时会把对洋洋父母的怨气发到洋洋身上。特别是洋洋上了幼儿园,奶奶更是担心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一有点风吹草动就到幼儿园,要求老师这个那个,搞定洋洋比其他小朋友特殊。
我给了一块巧克力洋洋,告诉洋洋这是对他坐姿端正的奖励,接着我问他:“为什么坐在我办公室等我?”洋洋难为情的低下头,两者手一直紧紧抓住巧克力。我告诉他,只要他知道自己错哪了,我就可以再奖励一块巧克力。洋洋说:“我想和他们玩,他不但不理我,还笑我,我就推了他。”
“知道老师为什么生气吗?”我又问。
洋洋小声说:“他腿受伤了,我不应该推他。”
我立即把第二块糖给了洋洋,“刚才你坐在我办公室,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洋洋接过巧克力,脸上笑开了花。
“你觉得你怎样做,小朋友才会和你交朋友呢?”
“不打小朋友,和他们好好说话。”洋洋想了想接着说:“不和小朋友争抢玩具,有好东西要分享。”我又给了一块巧克力洋洋。“对,你看你都知道怎样才会拥有更多的朋友,你真棒!”
“可是,他们都不喜欢我,不愿意和我交朋友。”洋洋一脸委屈。
我抱了抱洋洋:“我喜欢你吗?”
“喜欢!”
“那你喜欢我吗?”
“我最喜欢你!”洋洋大声说。
“喜欢是相互的,你喜欢小朋友,小朋友自然慢慢就会喜欢你。”给了他第四块巧克力。然后让他回到班上。
下午,我找洋洋奶奶谈了洋洋的事,不要把大人的问题迁移到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成为班上特殊的孩子。对洋洋爸爸的教育失败,一定不能在洋洋身上重演,要重视孩子的品行、习惯教育。洋洋奶奶同意了。
放学后,我也跟洋洋的老师谈了洋洋,当我们的教育方式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不能责怪孩子,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对不对,要不要换一种方式。“因材施教”是我们老师应该学习和改变的。
陶行知先生曾经用四块糖改变一个学生,我不知道四块巧克力能不能改变洋洋,但我知道我们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改变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