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片叶子都闪亮,让每一朵花蕾都绽放”。幼儿就仿佛是抽出嫩芽的绿叶、含苞待放的花蕾,而老师就是陪伴他们成长的园丁,如何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惊喜、充满乐趣,这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设身处地、因材施教,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用爱心、细心、耐心耕耘他们成长的“土壤”。
一、游戏是最好的载体。
幼儿是天生的的玩家,他们往往更喜欢通过游戏来认识事物、感知世界。为了给他们创设童趣盎然、内容丰富的游戏环境,我根据他们在游戏上的喜好、创建不同主题的区域游戏角。例如:超市、早餐店、娃娃家、小医院等。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区域里大胆想象、尽情享受,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与整天住在钢筋混凝土打造成的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更容易亲近自然。为此,我们把“泥”文化作为办园特色,邀请当地的老艺人来园开展讲座,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泥土的特性。老艺人一边绘声绘色的讲着,一边心灵手巧的制作着,他们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就是“摔炮”了。把泥巴做成碗状,然后口向外使劲儿摔到墙上,这时就能听到“啪”的一声,好像放炮。几个孩子能玩上一天,比赛看谁摔的响。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泥巴做成哨子,没人会嫌泥巴脏,呜呜的吹起来特别的得意。听了老艺人的讲述,幼儿开始对泥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三、实践是最好的印证。
为了让幼儿亲身体验泥土的特性,我专门开设了“小巧手”区域角。这里,我给他们准备的材料是橡皮泥。在玩泥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揉、搓、捏等动作,让橡皮泥发生变化。渐渐地,孩子们掌握了橡皮泥“可塑”的特性,有的捏了一条小鱼、有的搓出了一根长长的面条,还有的用自带的模具造出了一条八爪章鱼,章鱼头上还带了一顶帽子,多神气呀!就在我巡视时,突然听到“哇”的一声,是云云,“唔唔,老师,亮亮把我的橡皮泥抢走了。”面对这种状况,我蹲下身来,轻声问亮亮,“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么做吗?”“我的紫色橡皮泥不够用了”。我看了下亮亮的小制作,是给瓶子宝宝穿上美丽的七彩衣,七彩衣是根据彩虹的颜色进行装饰的,就差最后一圈紫色了。这时我说:“抢东西是不对的,你需要的话可以问她借呀!”听了我的话,亮亮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两个好朋友在我的帮助下握手言和。过了一会儿,玩角色扮演的丁丁跑过来了,他一脸焦急的说:“我们的蛋糕店今天开张,生意特别的火爆,店里面的糕点都快卖光了,你们能帮我做些糕点吗?”“好的,放心吧,一会就送到”,说罢,亮亮和云云便开始忙活了起来,一个擀面团,一个做蛋糕,两个好朋友分工合作,忙的不亦乐乎。云云做好蛋糕后,亮亮说:“哎,我有个好主意,我们可以在蛋糕上加些装饰,让它变得更漂亮。”云云拍手说到:“对对对,这个主意真是太妙了!”他们一边商量着,一边做蛋糕。大功告成后,云云说:“哇,这个蛋糕看上去太美味了,我的口水都要流下了,不如我们来唱首《生日歌》吧!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美妙的歌声在教师里回荡。看着此情此景,我也忍不住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中。
区角活动总能引出教育契机,达到的效果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倘若在橡皮泥的争抢风波中,我直接评论亮亮,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说不定会使风波愈演愈烈。但是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耐心的询问,抓住合作的教育契机,让两个孩子和好如初,这一个小小的事例,也更加坚定了我“做孩子游戏时的观察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信念。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花开的声音。花开的声音特别小,只有静下心来才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