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学期初,为贯彻落实园内下达的课程游戏化精神,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内幼儿的现状,在班级区域中设置了“自编自乐”区角。编织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使孩子在编织中感受到身心愉悦,从而增强自信、耐心、细心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对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实施过程: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对于编织这类活动不是纸上谈兵,不是模仿照搬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我们更多的领悟、思考与创新,所以如何围绕《指南》突出“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幼儿一日活动组织”,还需我们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观察实录一:9月20日,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游戏,我发现编织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说:“编织区谁愿意去玩呀?”可是没有人理睬。故意挑了几个能干、听话的女宝宝问:“媛媛,你来试试?”媛媛为难地回答:“老师,昨天我没有在编织区玩,我不会玩。”其他几个女孩应声答道:“我们也不会玩。”孩子们知难而退,后来只有昨天在编织区我指导过的几个孩子过去玩了。

 观察实录二:9月26日,今天的的编织区相对于前几日,热闹了许多,晚来的几个男生也陆续去了编织区玩。开始时,个个都有模有样地编织,五分钟后,小峰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编几个后就停下来东张西望,开始和旁边小朋友说笑,发现我在观察他们后,又继续编织起来。可是,三分钟不到,他们又开始编一个就停下来玩两分钟,线也越扯越长,毛线团滚落于地,越滚越远,跑到了对面幼儿的脚边,对面幼儿帮助捡起,顺手扔给了小峰,这一扔,正好扔到了小峰的头上,顿时,编织区哈哈大笑起来。小峰也笑起来,边摸头边喊“软的,不疼。”顺势又将毛线团扔给其他幼儿,这么一来,编织区成了毛线团大战,用“乱七八糟”来形容这个画面一点儿也不为过……见此状,我不得不介入。看到我来了后他们赶紧收拾“战场”,结果是线团已经乱成一团,我很严肃地问小峰:“你不是在编织围巾的吗?怎么玩起线团来。”小峰知道犯了错误,小小声地说:“我已经编了好几圈了,一直这样编,一点意思也没有,我不想编了。”……

分析与反思: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样一句话可能是我自设计编织区实践以来的最初感受。编织区的活动通常是教师教一步幼儿跟着教师的方法学一步,活动中没有体现幼儿的自主性,缺乏参与活动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下去会让幼儿失去了对编织的兴趣。那怎样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编织活动,提高幼儿对编织的兴趣?我和配班老师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并讨论得出结果。

1.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空间。
  不管是什么活动,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空间很重要,特别是编织活动,说难不难,说简单也并非简单,可以让幼儿编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出来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编织活动而并非去完成老师的一个任务,这样幼儿兴趣会更高。
  2.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提高幼儿编织兴趣。
  教师为幼儿准备充分的材料,才不会束缚幼儿的想象能力,材料提供可以有:不同形状图形、小动物穿针造型、长满秀发的女孩造型、麻绳、各色毛线、毛根条、木棒等。且为幼儿画了许多编织步骤图,让幼儿边看步骤图边学习编织,还要提供一些辅助工具,供幼儿发挥想象,创造力,如:剪刀、双面胶、皱纹纸、报纸、勾线笔等等不同的材料。

观察实录三:10月15日,国庆小长假后,我们利用小长假的时间为编织区投入了新的游戏材料,有各种形状的图形供幼儿缠绕,并提供了各种缠绕示例。这不,今早幼儿一入园,便有些眼尖的幼儿发现了新玩意儿,一股脑地都围到了编织区。旋旋小朋友选择了一个星形的板块,桐桐小朋友选择了六边形板块,培培小朋友选择了圆形的板块……而对不同形状的板块,她们在仔细研究了操作示例图后,开始选择自己所要的工具(毛线、剪刀等)操作起来。刚开始3分钟,培培最先完成,其他女孩都发出惊叹声:你真快。可是旋旋小朋友却说:“你编的这个圆形有些乱,不好看。”桐桐小朋友说:“是的,编的没有我的圆形整齐。”她们相互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又继续各自成完成自己的作品。培培随后又拿起六边形板块缠绕,她先从下往上依次向右缠绕,排列出整齐的线条,边排边露出笑容,还不断地展示给的桐桐看“看,我的整齐吧!”,桐桐小朋友也把自己圆形绕线给培培看。培培说:“我们两个的绕的不一样。”桐桐点点头说:“是因为我们的形状不一样。”两个丫头有说有笑地编织着。活动时间结束时,几个小姑娘仍在津津有味地编织着,再看看桌上已经摆了好多她们的成果。收拾时,小姑娘们问我:“老师,我们绕好的图形放在哪里?”是呀,前期只顾准备材料,却没有考虑孩子完成的作品如何展示,给我留下了一个问题,我只得巧妙地说:“先放在空篮子里,等我们有空时一起来装扮。”孩子们很开心,也很期待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


分析与反思:

1.如何运用多种方式巧妙地展示幼儿的编织作品?

幼儿在编织区域活动中完成的作品很多,但这些作品有的单调,有的细小,该如何展示这些作品既能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又能美化班级环境呢?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果不其然,我们采取了如下方式对幼儿作品进行展示。

方法一:用竹篇的六边形做背景,将幼儿作品进行粘贴,或将幼儿编织作品悬挂在班级门口做门帘,幼儿每天进出班级都能看到,既美化了班级环境,又能提升幼儿的自豪感。当我将幼儿编织物悬挂起来时,幼儿纷纷表示“我们班级好漂亮呀!”。

     



方法二:多元合并,引导幼儿进行想象与创造,将单个作品合并形成新作品。



      

事实证明,巧妙地运用添画、创造主题、借助实物媒介等形式来展示幼儿作品,不仅可以让幼儿的作品更加美观生动,还可以激发幼儿的编织兴趣,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有目的地进行编织。

三、效果呈现

   观察记录三:冬天来了,幼儿在我的指导下在编织区用毛线做小帽子。刚开始的几天,孩子们都是在我准备好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参加游戏人数的增多,准备的材料都已经快用完了。孩子们跑来对我说:老师,剪好的毛线没有了。我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尝试着自己来剪毛线。灵巧的陈施静在看过我的示范后,有模有样地利用糖盒子绕了一圈又一圈,当她开始剪断时,却发现剪刀怎么也塞不进去剪断,于是跑来问我。我指导说:“你看糖盒子怎么了?”“噢,我知道了,我绕得太紧了,糖盒子变形了。”聪明的小丫头,经过这么一提醒,又跑去拆了重新绕线。这次她成功了,并将剪好的长短一样的毛线整齐地摆放在每位同伴的面前,并提醒说:“毛线我剪好了,你们用完了就告诉我,我会帮你们再剪。”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们每天早晨在编织区,分工明确,各自快乐地编织着,学会新本领的小朋友还会带好榜样示范作用,教会下一个小朋友。有遇到麻烦的时候,他们也会主动地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看着这一幕幕,我录下了视频。在午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放给小朋友们看,并且问孩子们的感受。

静静说:我学会了帮助别人。

林琳说:在编织区玩我觉得很开心,我明天还来这里玩,我学会了打结。

媛媛说:我觉得很有意思。

小杰说:在这里特别快乐,我学会了绕线,还学会了制作毛球球。

         

         

         

四、总结:

编织区与班级其他个别化学习区域有所不同,它需要幼儿更加认真专注地进行活动,也考验幼儿的动手能力与耐心。所以在本班开展“自编自乐”活动时也遇到了一些其他区域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

问题一:编织对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进行区域活动时往往需要教师指导,那么如何做到在指导编织区幼儿的同时,又兼顾班级其他游戏区域中的幼儿呢?

解决策略:我将每周一、周三定为编织区指导日,在这两天进行区域活动时班级主配班两位老师同时开展活动,一位教师重点指导编织区,另一位教师辅助指导班级其他区域。在其他时间教师可以引导编织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区域中帮助其他幼儿。

问题二:在自由选区时选择编织区的都是某些幼儿,如何引导班级其他幼儿选择编织区呢?

解决策略: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奖励机制,让幼儿体验到认真完成一件作品带来的自豪感;投放多层次的区域游戏材料,让不同编织水平的幼儿进入这个区都有物可玩;在区域中投放进区登记表,教师实时查阅,了解哪些幼儿进区次数少,针对性进行引导。

问题三:对于编织难度较高的材料幼儿不能一次完成,既无法展示,也不利于整理,该怎么办?

解决策略:教师可以向幼儿提供带有学号的夹子,将夹子夹在未完成的作品上,并指定区域收纳,提醒幼儿在晨间自由活动或室内自主活动时间继续完成。

除此以外,幼儿在学习一项新的编织技能时由于接受程度不同,有的幼儿并不能完全掌握,教师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带领幼儿一同学习。

本班开展“自编自乐”区域活动的实践表明:幼儿对编织活动是十分感兴趣的,编织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手眼协调发展,培养了幼儿的耐心及持之以恒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游戏中无形地学会了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并能够利用已有的材料进行自主游戏和自主创新。幼儿的作品无关美好丑陋,无关精致独特,一双双专注和认真的眼神足以证明,课程游戏化的精神必须继续下去。接下来,不忘初衷,继续前行,我与幼儿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