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讲述了在湘西边境一个名为 “茶峒”的小城里发生的围绕在女主人公翠翠身上的故事。作者展开了一幅湘西的清新独特的生活图景,通过翠翠与老船夫之间的亲情、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之间纠缠的爱情悲剧表达了自身的美学理想。作者以他独特的文学情怀和审美笔调将地域风俗、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完美结合,表达出了自身的爱和追求。下文着重分析了翠翠与老船夫的人物性格以及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 翠翠的性格特征
沈从文曾说过:“我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人的心。” 翠翠是沈他笔下塑造的最成功的湘西人物。翠翠自然的化身,她天真活泼、自然纯真,并且乖巧懂事,常常会为爷爷分担一些劳作,但是偶尔也会冒出一些古怪的念头。同时翠翠有时还会有些娇气的表现。第四部分有写到翠翠生爷爷不来找自己的气,后来还因为感到爷爷不理解自己开始思考给爷爷一些“惩罚”,比如出走让爷爷找不到自己。但是翠翠还是时常为爷爷感到担心,总是原谅的很轻易,忍不住的要去找爷爷。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她矜持、腼腆又不免会有些烦恼和忧愁。翠翠的爱是带着少女的细腻心思,她的爱是充满羞涩的幻想的。可以说沈从文先生把所有对田园牧歌的向往和赞美都寄托在了翠翠身上。
(一) 钟灵毓秀,自然纯真
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精灵,充满着灵气。书中的第一部分写了翠翠名字的来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翠翠’。”翠翠出生于自然间,生长于自然间,是自然风物的产物。
(二)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
书中第一部分这样描写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黑黑的皮肤体现出翠翠身上的健美,她是那样的活泼才会拥有一双清明的眸子,拥有小兽物般的气质。她又是那样的天真,才能不发愁、不生气、不想残忍的事。第七部分中有一个小细节,写翠翠在祖父理葱的时候摘了一根大葱呜呜吹着。我相信,只要真正拥有童真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举动。
(三) 乖巧懂事,乐于助人
翠翠会在祖父疲倦的时候“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并且翠翠也深受祖父的古道热肠的影响,对金钱没有占有欲,简单纯粹。第八部分第七段对翠翠有这样的描述,“翠翠注视那女孩,发现了女孩子手上还戴得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心中有点儿歆羡。船傍岸后,人陆续上了岸,妇人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翠翠当时竟忘了祖父的规矩了,也不说道谢,也不把钱退还,只望着这一行人中那个女孩子身后发痴。一行人正将翻过小山时,翠翠忽又忙匆匆的追上去,在山头上把钱还给那妇人。那妇人说:‘这是送你的!’翠翠不说什么,只微笑把头尽摇,且不等妇人来得及说第二句话,就很快的向自己渡船边跑去了。”
(四) 情窦初开,敏感羞涩
翠翠的身上有逝去的母亲的影子。翠翠对爱情开窍的很早,她总是“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或者是“到了杂货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在遇到傩送之前,翠翠就有对爱情有过朦胧的向往,在遇到傩送之后,翠翠的纯真的爱意开始缓缓释放。在看龙舟比赛时,翠翠听到一个人说“二老喜欢一个撑渡船的”,翠翠的脸开始发烧,在想到“谁是二老的黄花闺女”时,翠翠心里不免有些乱。翠翠在面对二老的问话时腼腆不做声,脸上还发着烧,心里还在想着碾坊做陪嫁的事,这又使翠翠的心里又添上了一些哀绪。
翠翠对爱情敏感而不善于表达。翠翠虽活泼但是却也带着少女的娇羞,所以她时常不太爱说话。比如翠翠总是不太爱作声,也不太爱说话,总是会抿着嘴唇害羞的笑。面对爷爷说“宋家堡子里新娘只有十五岁”的试探,她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但是也不作声,只是静静地拉船。翠翠虽然和祖父会有一些不用明说就能懂的话语,但是爱情这种复杂的东西,不说清楚人们总是难以弄清楚的。翠翠的敏感与不善表达也是这个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后来大老天保来翠翠家中提亲,一开始翠翠没弄清楚情况,后来仍在剥豌豆,把空豆荚扔进水里,“望着他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俨然也从容了许多”。但其实翠翠此刻的心情是极度惊愕与失望的,“翠翠不做声,只是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翠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祖父自然更不明白了。
(五) 坚贞的爱情观
翠翠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就爱上了傩送;在傩送驾船远走的时候,她还是矢志不渝地等待着他。坚贞与痴情,是翠翠的又一典型的性格特征。翠翠对傩送的爱意一直带着梦幻的色彩。在梦里,翠翠听到了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她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在梦中的翠翠最能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因此她觉得梦有趣,睡得也好。梦境中的翠翠是圆满幸福的,可是在现实中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边”。虽然一直只能孤独寂寞的等待,但是她仍然充满希望,希望那个人明天会回来。翠翠的爱情观坚贞,并且对美好生活有着渴望与追求。
二、 老船夫的性格特征
(一)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老船夫活了七十岁,从二十岁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在老船夫的心里,守渡船不仅是他的职务,更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这也是老船夫不论晴雨都守在渡船旁的原因,没有人会因为坏天气而不过日子。
(二)古道热肠,重义轻利
老船夫从来不收乘渡船的人的钱。“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前,够了。谁要这个!”实在却情不过拿了钱,老船夫也会想方设法将钱给补上。“管船人却情不过,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的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老船夫曾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甚至让翠翠拦住那人。翠翠以为是那人偷东西,但其实是因为“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三)善良朴实,深爱至亲
老船夫是一个朴实善良的人,他并没有苛责未婚先孕的女儿,而是默默的接受。“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但是女儿却在生下小雏之后吃冷水自尽了。不过老船夫还是养大了亡女的遗孤,并且用自己全部的爱来浇灌她。“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祖父敏锐地察觉到了翠翠长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会脸红了,“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但是孤独的坐在岩石上看天空的云星的翠翠让祖父想起了自己追随爱情早早去世的女儿。并且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很难再把小雏儿养大,所以祖父开始为翠翠担心,并且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不会委屈她的人。
(四)不懂少女敏感细腻的心思
第七部分祖父开始思考翠翠的归宿。由于从小缺少母亲的陪伴,这导致翠翠在面对感情是比较慌乱,也不太会表达自己内心朦胧的感觉。女儿的殉情一直是祖父心里的一点隐痛,又由于翠翠朦朦胧胧的心思,使得为翠翠找归宿的这件事情变得麻烦起来。祖父不懂少女敏感细腻的心思,总是小心翼翼的试探。本来爷爷想通过走车路的方式为翠翠觅得良配,但是却还是觉得这样不妥,又去征求翠翠的意见。但是祖孙两人从未将话说清楚过,祖父因无法了解翠翠的心思,错误的撮合了催促和大老。在翠翠表示了一点不愿意的态度后,祖父忽地明白了翠翠的心思,同时他还想起了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很怕翠翠重蹈母亲的覆辙。但是此时的转变有些晚了,祖父的插手似乎使事情向更坏的地方发展。纠缠的误会造成了天保的死亡,而祖父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翠翠的归宿仍未确定……
三、 《边城》的艺术特色
(一) 语言描写:典雅化与口语化的语言相结合
《边城》里的许多句子,明明没有经过仔细的雕饰,但是却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精美、典雅之美。比如第二部分对白河的描写,“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山泉水、石子、清澈见底的深潭……这细细的描写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境十分相似,便有一股宋代游记的风味了。
同时边城中还有许多世俗化的语言,集中表现在茶峒中居民所说的话。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二部分一个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擦了白粉的妇人就走过来问:“大哥,副爷,要甜酒?要烧酒?” 而男子火焰高一点的,谐趣的,对内掌柜有点意思的,必装成生气似的说:“吃甜酒?又不是小孩,还问人吃甜酒!”这样生动通俗的语言更鲜明地展示出了茶峒的风俗人情。
(二) 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般的优美
一开始边城中的环境是清新秀美的,“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作者在描绘边城的景色时,总是离不开对“水”的描写,这符合湘西的自然环境,也就带上了浓郁的地域色彩。随着翠翠心思复杂,环境中的景物似乎都带上了凄凉的色彩。无论是“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还是休息的雀子、叫个不惜的杜鹃都沾染了凄凉的气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明白翠翠的思绪了。
(三) 心理描写:细腻鲜活的主人公形象
有人认为翠翠是沈从文笔下描写的最好的湘西式人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翠翠这个人物的细腻敏感的心思的把握。独自装扮新娘子的翠翠、对婚礼很感兴趣的翠翠、望着豆荚流走的翠翠……沈从文以他的细腻心思,用他的细腻笔触,使得许多像我这样粗枝大叶的读者都能敏锐的感知到翠翠心理的变化。
(四) 风情人情爱情的结合
《边城》的故事主线是翠翠的爱情悲剧。在主线开展的进程中,作者还插叙了许多湘西的风俗,赛龙舟、捉鸭子、包粽子、对歌、提亲等都是民族风俗的保存,是作者对于湘西风土的赞扬。除了翠翠、天保、傩送、老船夫、顺顺的描写,边城里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城中驻扎的戍兵、在水中讨生活的水手、在日光下说话的中年妇人、小饭店里泼辣的老板娘、吊脚楼里的妓女……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作者描写的妓女的生活状态。在边城,即使是妓女也是浑厚的,她们都是有情的、真挚的。“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近于糊涂一点罢了。”
(五) 主题思想:“爱”与“美”的交织
《边城》中的湘西自然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与人的相处不讲利益而是以真心相待,这就是作者所追寻的人性美。《边城》极力讴歌在现代社会遭到破坏的传统美德。现实社会充斥着物欲横流、庸俗堕落的事件,而边城却仍处于农业文明时期,它永远纯洁。祖父和翠翠互相的爱、翠翠对傩送的坚贞的爱、天保对翠翠的真挚的爱、天保和傩送的手足之情……“爱”与“美”的交织透露出作者想要重建民族品德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