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之王取材自真人真事,讲述了美国马戏界传奇人物P.T.巴纳姆的人生故事。该片讲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巴纳姆从最开始经营博物馆的不顺利到依靠自己无穷的想象力一手开创世界上第一家马戏团的故事。

巴纳姆的奇思妙想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却不被上层阶级的人接受,为此,他积极寻找合伙人,却一度被虚名蒙蔽了双眼。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与合作伙伴的分歧之后,秉持梦想的他终于成为全美甚至全世界最为知名的“造梦大师”。

本片聚焦的仍是传统的爱情、亲情、友情、家庭、事业与梦想等主题,歌舞和剧情的结合十分保守,难免会让人觉得老套、陈旧。但是本片在“追梦”这个主题上并未完全落入俗套,仍有创新,且在人性的探讨上颇为出彩,折射出了人性的弱点与抗争性。

本篇文章弱化了对歌舞与剧情设置的起承转合的探讨,着重分析了电影里几个较为出彩的人物,试图从他们身上分析出原生家庭、阶级地位与生长环境带给他们的不同,从而达到“人性的狂欢”。

(二)本论

“唯有与众不同,才能创造奇迹”“为什么是我”

巴纳姆出身贫寒,从小受尽了鄙视,虽然他聪明机灵又充满奇思妙想,但是“下层人”这个烙印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头里。

他的两次抗争,一次是为了妻子,一次是为了女儿。买童年的那幢别墅是实现对妻子的诺言,而不断追求功名利禄进入上层社会则是因为不愿女儿和自己一样。他深知天生即贵族和后天努力来的区别,“我父亲被视为粪土,我也被视为粪土,我不想我的女儿也这样”,因此他追名逐利企图成为第一名。他自信但同时又十分自卑,他坚定着自己的选择同时又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他对名利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

珍妮·林德,一个享誉欧洲的著名的花腔女高音。表面上看她在各大剧场受到名流的追捧甚至受到了英国女王的接见,但是从本质上看,她和巴纳姆是同一类人。自己是母亲未婚先孕的产物,是整个家族的耻辱,她努力想摆脱“耻辱”二字但其实是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是一个“耻辱”。因此面对巴纳姆的邀约,她才会问出“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体现出了她的内心仍是一颗空洞,是永远也无法填满的,而巴纳姆的语言完美地填补了这个洞。巴纳姆用语言打动了珍妮·德林,其实也是用语言打动了自己。出身低微受尽了白眼,即使靠着自己跻身上流社会仍感觉如芒在背,所以他们十分需要人们的肯定。

珍妮·林德第一次展露歌喉的时候许多人把巴纳姆的眼神解读为爱慕,同时感叹,啊,又是这种狗血的剧情。但其实这种解读是完全错误的。巴纳姆看珍妮的眼神是看到摇钱树的眼神,他眼里放出的光芒是他对上流社会的渴望,珍妮让他看见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希望,他死死地盯着珍妮,生怕她下一秒就不再继续合作。他眼睛中闪烁的光芒是野心而不是爱慕。

他带着珍妮全球巡演,这个范围之广,更体现了男主对自己深深的不自信,他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最好是世界的。他渴望让全世界知道,P.T.巴纳姆是被上流社会接受的人。

从本质上来看,巴纳姆和珍妮是同一类人。就像珍妮的歌里所唱的那样,哪怕千盏明灯,夜间群星,都将黯然失色,黄金巨塔亦显渺小,这一双手可以拥抱世界,依然远远不够,对我来说,永远不够。“永远不够”证明了他们的欲望都是无止境的。

但他们又是有区别的。巴纳姆先收获了爱情与家人的包容和理解,珍妮先收获的是名利。因此他对名利的不断追求以及对同伴的怠慢深深地刺伤了珍妮,最终两人也因此分道扬镳。

巴纳姆自信而又敏感自卑,他用蛊惑的语言和利益诱使上层社会的卡莱尔加入马戏团,不接受剧评人的批评和岳父的不欢迎。他一度被虚名蒙蔽了双眼,忘记了初心,沦为名利的奴隶。

同伴的愤懑,妻子的离家,珍妮的分道扬镳``````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巴纳姆终于明白,事业是需要有终点的,陪伴家人和朋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最后巴纳姆把指挥棒交给了卡莱尔,放下功名利禄,忽略别人的眼光后,他重获了新生,他的双眼不会再被霓虹迷惑。

“夏瑞蒂、卡莱尔与菲利普”

夏瑞蒂是一个聪明又睿智的女性。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礼仪的她很容易让人们想到这会不会又是一个叛道离经和穷小子私奔的富家大小姐。事实上,夏瑞蒂并不叛逆,她虽然没得到父亲的祝福,但她的婚姻还是得到了父亲的默许。父亲认为她无法过苦日子,迟早会离开巴纳姆。然而可能正是因为出身名门,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夏瑞蒂把一切名利都视为身外之物。她是一个十分随遇而安且会享受生活的人,既可以绫罗绸缎、山珍海味,也可以荆钗布裙、粗茶淡饭,她只希望有丈夫和孩子的陪伴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踏踏实实过日子就可以了夏瑞蒂活得十分通透,她和巴纳姆说“不必让所有的人都爱你”,她和巴纳姆完全相反,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是巴纳姆灵魂的救赎。

卡莱尔和夏瑞蒂具有相似性,同样出身名门,不稀罕这些早已拥有的东西。他渴望摆脱束缚,解放自己,因此被巴纳姆打动,加入了马戏团。他虽然没有夏瑞蒂对爱情的坚定,但最终还是收获了事业、友谊和爱情。

菲利普是一位著名的剧评家,出身高贵的他拒绝一切与上流社会不符的下层人物,比如巴纳姆马戏团。他虽然可以理解巴纳姆对一些做法但他的阶级观念还是十分根深蒂固的,从头至尾都没有任何改变。

“一百万个梦想”

巴纳姆马戏团的主体是一群奇怪的人。查尔斯是个侏儒,巴纳姆给了他做将军的机会他让查尔斯相信,当全世界的人看到他时,他们不会笑,他们会鼓掌。

莱蒂其貌不扬,连父母都遗弃她,但是巴纳姆发现她美的一面,让她有展示自己精湛的歌喉的机会

·惠勒W.D.惠勒受到人们鄙夷的目光,唯有马戏团的同伴把他当做兄弟、亲人。

马戏团里的所有人在外人眼里都是另类、怪胎,但是巴纳姆马戏团让他们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从小躲躲藏藏,巴纳姆对他们的邀请虽带有功利性但却实实在在地将他们从黑暗中解救了出来马戏团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小时候的巴纳姆失去了一个面包,却得到了一个长相奇怪的妇人的苹果。巴纳姆在博物馆失败后想办个时候,桌子上的苹果给了他启发。

苹果给了他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也是马戏团里这一群怪人的苹果。

我看这部电影时是带有成年人之殇的,我不止一次的想:女主可能受不了贫苦的生活会离开男主,男二加入马戏团仅仅是为了利益,男主是不是会出轨女二,马戏团里的人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对待应该会离开吧,男主遭受了这么大的打击应该会一蹶不振吧``````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总是忍不住这么想,但是最终还是沦陷于童话般的情节和歌舞中。

这就是最佳演出,是最美好的童话。

这是一场人性的狂欢。

 

(三)结论

本片的内地译名是《马戏之王》,港台译名是《大娱乐家》,P.T.巴纳姆说过:最高尚的艺术是给他人带来快乐。剧中的巴纳姆给下层民众带来了快乐,给马戏团里的成员带来了快乐,戏外的主演多年以来都在给观众们带来欢乐。

戏里戏外的统一,是梦想的光辉,是人性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