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别说永远,凡事都有可能。
你能想象吗?一个屡次偷窃、逃学,被公立学校开除、几乎被老师抛弃的孩子,和一位享誉盛名的世界级音乐大师,他们会是同一个人?
听起来好似不可思议,然而事实确实如此:他曾经身处泥沼,却也破茧成蝶、浴火而生;他曾经为人厌弃,却也惊艳众人,璀璨夺目;他曾在压迫之下生存,而后却在音乐的天地自由翱翔。
寒假居家,重新看这部影片,让我对一切有了更深的体悟:这部2004上映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为我们揭开了所有的谜题的答案,同样,也揭示了教育真正的意义。
影片从一位著名的指挥家皮耶写起,他参加完母亲的葬礼之后,重遇了幼时的伙伴贝比诺,也因此得见那位改变他命运的老师--克来蒙•马修的日记本,他看着日记本回顾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一步一步的心理历程。
马修是一位编曲家,可是他的音乐生涯却很不顺,于是去一家“池塘畔底辅育院”当代课老师,以维持生计。在这里,他见到了用暴力镇压学生的校长、有着“天使的面庞,魔鬼的心肠”的莫翰奇、每天都在等待“星期六”的贝比诺……他遇见了各种各样的男孩子,大多出生于单亲家庭的他们调皮捣蛋,但马修并没有遵循“犯规就处罚”的劝告,而是尝试用音乐去引导他们,成立合唱团,在这些孩子的心中播种下最美好的种子……
马修的人生并不见得有多成功,他的曲子不被认可,潦倒之际只能成为了一位“代课老师”,他甚至萌生了永远都不再写音乐的念头。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马修并非一个“专业”的老师,他或许没有修过专业的教育知识,或许没有什么教师资格的认证,甚至或许没有想过自己有天会成为老师。他也说,自己是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一个不成功的学监。但就是他,一个秃顶,微胖的平凡的中年男人,他仅凭着对孩子的爱、对音乐的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影片刚开始,就在不经意间暗示对比了两种教育方法。首先是哈院长以及其他老师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一犯错就关禁闭,罚体力劳动,甚至使用“连坐”的方法惩罚所有的人。在哈院长心目中,这些孩子永远比不上自己升迁受勋,而暴力的镇压更是直接有效的最好方式,他也让马修不要给他“找麻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哈院长大概也不配为人师表。毕竟,教育是温暖的、美好的,因为它本质就是播种,播下最温暖的希望,不是吗?
马修的教育是平等的,是充满爱的。哪怕是一直走调的郭和颁,也可以作为一个乐谱架;哪怕是什么歌也不会唱的贝比诺,也可以成为合唱团的团长助理;就算是别人都畏惧厌恶的孟丹,也可以是团里唯一的男中音;更别提莫翰奇,拥有被天使吻过一般的嗓音,马修更是会培养他成为主唱。马修是聪明的,他懂得挖掘孩子们的长处所在,成为了孩子们的“伯乐”。同时,他的教育充满了爱。当知道盖贺克是弄伤麦神父的真凶时,他选择让盖贺克去照顾麦神父,并且问他“麦神父是不是很好的人?”,盖贺克羞愧的低下了头,这样可贵的教育大概是关一辈子禁闭也比不上的。
影片主要还是围绕一群孩子展开的,名为《放牛班的春天》,放牛这个带有贬义的词语是用来代指那些有问题的学生,由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的差等生组成的班级,就是放牛班,法语全称为“Les Choristes”,意思就是未来没有希望的一群人,只能回家放牛。然而,正是这样一群“没有希望”的孩子,他们在唱歌时流露的真挚、专注,足够令所有人动容。印象中有一幕是这样的,莫翰奇在失去独唱机会之后,一个人靠着墙角,眼底流露深深的哀伤与茫然。但是在马修示意他唱歌时,那一瞬间的惊喜,对梦想的爱恋,又感动了多少人呢?梦想之所以为梦想,并不是因为它遥不可及,而是在于你看它的角度。或许,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想到了自己的梦想吧,干净、纯粹。
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不同于我看过的其他电影,平铺直叙,故事情节也较为简单,但它本就不需要华丽、夸张,因为它体现的就是一种极致的温情,马修鼓励孩子们追求他们的梦想,而马修也因为孩子重拾自己的梦想。大概因为是梦想,这样质朴的表现方式或许更加切合。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曾说过:“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承载了生活的喜怒哀乐,折射出人性的欲望与挣扎,也是创作者自身表明态度和传递信仰的一种方式。这部影片准确传递了创作者的教育观念、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是对未来少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鼓励。同时,电影的一大亮点大概是在音乐,最干净的音乐更富有表现力,尤其是是在马修无奈离开学校,伴随着一张张纸飞机飞出的,还有最干净的童声合唱。孩子们把自己关在教室里,只为了好好的为马修唱一首歌。最令人动容的音乐,最令人动容的画面。
影片的结局其实并不完整,留有余白,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更加现实,却也更加无奈、发人深思。就好比孟丹,明明是最坏的孩子,可是他也是被污蔑的,并非无药可救,孟丹用火去烧学校何尝不是在保护自己呢?只是因为医生的评价,所有人便污蔑他,即使是马修也救不了他,观众也只得徒留遗憾。
这部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让-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优秀的导演演员同样是最好的使者,他们让观众愿意去相信,他们就是故事中的人;愿意让观众去相信,教育可以有如此大的改变。我想,如果没有这样好的演员、导演,这部电影便失去了灵魂,便也不会如此动人。
优秀的电影作品是经得起时代的检验,而这部2004年的《放牛班的春天》无疑是符合的。只是希望当初创作者的期望能够成真,每一位少年都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播种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