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家》这部作品以成都的一个大家族着手,反映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通过塑造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描绘他们的故事,展示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和封建制度濒临崩溃的景象,以及旧制度逐渐消亡、新制度逐渐建立的过程。据此,本文将试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结合创作背景、人物原型、文章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文化价值等进行分析探讨,从多角度说明封建制度弊害。
关键词:《家》;巴金;人物形象;封建制度;艺术特色;文化价值
家,只是一个字,却是在经历了纷纷扰扰的世间情、世间事、世间人纠缠喧嚣之后,一个最温暖的去处。对于远行的游子来说,家是船靠岸的码头,是雀鸟终将飞回的巢穴。而“家”里的亲人更是血脉相联的共同体,是世上关系最为紧密的存在。在大多数人眼中,“家”几乎象征着世间美好的汇总,温馨且动人。
可在这样的温馨标题《家》后,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惨象:一方面,封建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在不断地迫害年轻鲜活的生命,“家”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而另一方面,深受革命号召的新一代青年人觉醒起来,开始努力挣脱这个束缚他们牢笼一样的“家”,反叛这种纲常制度。这样的一个“家”,充满了压迫与束缚,斗争与妥协,一个又一个的悲剧,简直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本文以199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家》为例,进行下列分析:
一、 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封建礼教(特别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牺牲品
高觉新作为巴金先生笔下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具有“双重性人格”和强烈的悲剧色彩。高觉新形象是以巴金大哥李尧枚为原型塑造的,他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身上被迫承担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为此他牺牲了学业、爱情、甚至是他自己,抛却自己曾经美好的理想与愿望,被永远束缚在高家。
首先是他的学业,“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一字一句展示的是这时候觉新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他也曾和觉民、觉慧一样在事业上斗志昂扬,等待他的本应是大好的前途,可是一切都破碎在父亲交代的话中,中学肄业,去做他毫无兴趣的工作,每月赚三十块钱。在新单位,觉新只能感受到“惶恐而孤独,好像被抛弃在荒岛上面。”
其次是他的爱情,更是充满了无尽的荒诞。和原本相恋的梅因为两家长辈牌桌子上的意见,被拿婚事报复,以致两人分开。新的妻子也是从各种情面上进行挑选,甚至以抓阄的方式定夺最终结果。他原本纯洁美好的爱情也因为高家长房长孙的身份被加之以众多束缚。
最后是他自我的人格,觉新逐渐从一个充满朝气的学生沦为高家的傀儡工具,泯灭自我意识,一步步的催眠麻木自己。原本他的宏图大志也变成了处理高家内部的各种明枪暗箭。在斗争无果之后,为了几天平静的生活,他每次都要牺牲一部分的时间去讨高家女人们的欢心。
觉新无疑是可悲的,明明是思想上接受新思潮熏陶的“新青年”却因长房长孙地位的影响和封建专制的礼教束缚,逐渐形成了软弱妥协的性格。他在父亲为他安排婚事时,只能绝望地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在父亲牺牲他的事业时同样缄默,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话也不说。他无奈依从长辈的意志屈从于他所反对的封建礼教、完全丧失了斗争的意识,最后甚至成为“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忠实奉行者。
二、 高老太爷的人物形象——封建礼教的拥护者、被掌控者
如果说高家象征着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那么高老太爷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缩影、封建卫道士的融合,是旧制度的捍卫者、崇拜者、享受者。他控制着高公馆的一切,包括里面人的事业、爱情甚至是生命。
他虚伪且独裁,残暴且腐朽,似乎将一切罪恶的词汇放在他身上都不为过:好像就是因为他,高公馆才会出现这么多的悲剧。因为他想要抱曾孙,觉新被迫牺牲了他的事业,放弃了与梅的爱情,导致两人悲剧;因为他想要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妾,凤鸣投湖自尽、婉儿代嫁被百般折磨;甚至是因为他的死,他娶的陈姨太用“血光之灾”的荒唐原因将瑞珏赶到郊外生产,以致瑞珏难产而死。
确实是有高老太爷的原因,可在这个故事中仅仅是因为他吗?我却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其说他拥护着封建礼教,不如说他也被封建礼教掌控了。或许他从小经历的就如觉新一样,被安排以合适的事业婚姻,所以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是错误的、也不想去承认自己可能是错误的。他接受的也许就是这样的教育,又怎能要求他主动去打破这样的世界观呢?
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这个老人死之前的那段语言描写,他先是对觉慧说“他们说……你脾气古怪……你要好好读书”,后来是对觉民说“你回来了。……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你们要好好读书。”这是他对两个孙子第一次做出了妥协,在人生的弥留之际,他惦念的是让他们“扬名显亲”,不禁可悲可叹。正如觉慧所想“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他们本应该是最亲的亲人,却在一个家里对立的如同敌人一般,归根而言,这隔膜不正是束缚了高老太爷一生的封建礼教制度吗?他用尽一生维护的东西将他和他的亲孙子彻底分隔开。我想,从这样一种层面看,高老太爷何尝不是一个悲剧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