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校频道 -- 二实小教育集团 - 家长学校
康华校区家长学校线上课堂|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给孩子走向未来的自信与底气
2024-04-01 17:20:21

每个孩子的家族基因与众不同,成长的环境也彼此不同。即便是来自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排行不同,互动的人也都不一样,这才有了“呆老大、精老二、尖老三、坏老四”的说法。
孩子彼此成长的经历也与众不同,即便是双胞胎,他们的所见、所闻、所遇也不完全相同。

未成熟的生命总是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力和本能。

虽然生命成长的路途总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只要没有过分的外力阻碍,得天地精华之滋养,仰日月恩泽之照耀,一个生命总会正常成长。

世间万物,同理同源。

1. 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他们的成长不应该被标准左右

成人往往会根据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约定俗成、他人眼光来定义孩子,忽视孩子的内在感受、情感、内心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的需求。

他们觉得孩子的行为、性格只有合乎社会公认的标准,和别人一样才是正常;如果稍有差池,孩子就会被贴上“笨、懒、不听话”等标签。

那些所谓的标准并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分析、归纳大量成功案例总结得出的规律,是人们眼中更容易成功、更少经历困难的孩子“应该具备”的样子:聪慧、社交能力强、活泼外向、听话懂事……不调皮捣乱、不任性、不哭闹等等。

然而,您可知: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3岁多才会讲话,9岁的时候他的表达能力还是很差,并且他讨厌任何竞技型运动;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小时候非常害羞胆小,而且经常看起来很脏,不合群被孤立……

其实孩子不是统一标准制作出来的机器,他们各不相同,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就像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一样。

中国式家长总是不停地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可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给予孩子多一些的耐心,鼓励和陪伴对于孩子的意义远大于苛求和责难。

希望父母们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要利用积极暗示来调整孩子的心态,不要总强调负面信息。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让孩子获得认同感,还要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多进行积极鼓励。

当孩子偶有失误时,要鼓励他们找到失误原因,一起探讨避免失误的方法,和孩子共同制定可望可及的目标,而不是拿孩子跟其他孩子作比较。

在大人的世界里,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标准答案,若孩子没有按照这个标准答案做人做事,就会被认为是错的。
但是,这样要求孩子其实是在抹杀孩子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反而容易限制孩子的思维,扼杀孩子的天性。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太受外界价值观的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外人对我们孩子的态度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看法。随大流、不做另类成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教条,一旦孩子有“异于常人”的表现,就想着要去纠正,去改变。

如果我们因为外人对孩子一点点的质疑就觉得颜面尽失,跟随着一起否定孩子、打击孩子,那么,外人也会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更加轻看甚至欺负我们的孩子了。

而可怜的孩子会因此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糟糕的人,他们的一生将很难摆脱这种阴影。

2.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懂得接纳外界的与众不同

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才会懂得接纳外界的与众不同。或许他不能理解那些与众不同,但他可以包容,可以尊重。

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只要稍有差错,与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同,那就一定是错的。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事物的正确答案也不一定只有一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只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允许孩子有独特的思考角度,对孩子来讲,无异于给他们的思维加上了一层枷锁,只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而已。

当孩子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时,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否定和打压,而是鼓励孩子独立的思考,认可孩子独特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表扬孩子不人云亦云的态度。

哪怕孩子的答案真的错了,也能因此收获成长,然后再给予一定的指导,但一定不能限制孩子。

要知道,父母的认知都是源于过去,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思维和眼界的局限而局限了孩子。

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从小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不能只用“对错”来判断,让孩子可以有个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让孩子有勇气表达不同,成为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可以选择和他人不同。

我们也要理解包容他人的不同:世界是多样的,人和人的肤色、口音、吃的东西会不同,人和人的成长环境也会不同,但我们每个人内心又都会有相同之处。

这样的不同和相同和谐共存,才是世界美好之处。

3.不以爱之名改造孩子接纳孩子真实的模样

·朱利安《一只直立行走的猫》与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用不同的形象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突破格式化、体制化的禁锢。

用不着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要用开放的心去接纳与众不同甚至与众格格不入的事物。

很多人不仅对外在的事物刻板印象,对于自己的内在也有着非常多的束缚:自己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就是无法接受自己顺其自然、与众不同的模样。

孩子因为不如意的行为,经常被家人们斥责、驱赶,总被嫌弃淘气、闹人、不听话。实际上他们被打上标签、被污名化的“问题行为”,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他们“做不到”、“不小心”:添乱、打碎东西、对警告置若罔闻、乱插嘴、作业总是做不完、作业本总是脏兮兮的、课本总是忘带、墨水甩别人身上、撞了同学……面对种种“问题行为”,孩子需要有人告诉他可以怎么做,需要怎么调整,才可以不给他人造成烦恼。我们训斥他们、教化他们,却唯独没有接纳他们。

孩子被大人愤怒地喝止后,或许会在大人不注意的地方深感失落。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笨拙地爱着父母,也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意。

有些“高需求”孩子需要比其他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需要更多的陪伴和理解。他也许更敏感、更易怒,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情感更为充沛、更善于爱、更自信和更有安全感的孩子。
即使不被父母接纳,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爱着父母,只是他们不懂得如何更好表达爱。

有时候孩子的某一项特点在这个场合是缺点,但是在另一个场合又会是优点,就好比拉尔夫平日看起来碍事无比的长身体,关键时刻却成了救命稻草。

这样的反差也是在提醒父母:孩子身上的缺点,或许正是被父母忽视的闪光点。父母眼里孩子的淘气、捣蛋,或许只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信念,让他知道自己的不完美、与众不同,都值得被爱。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以爱之名改造孩子,而是接纳孩子真实的模样,这将会是孩子走向未来最大的自信和底气。

发布:黄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