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形象化之路

——语文课堂形象化的观察和思考

一说到“形象化”的语文课堂,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视听觉媒体,再就是形式多样的说、写、唱、演。至于它们有没有多大的必要,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好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尤其是所谓的公开课和教研课中,我们不少的执教者可能真的考虑得不多,甚至在磨课中还会听到有这样的声音——“这节课好像还缺点彩”。“彩”好像成了教学的目的 ,而不是方法。

留心观察,日常我们所谓的“彩”多与“形象化”有关:形象化的方法、手段等。形象化本身并没有错,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理念的阐述中也强调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课堂中运用形象化的方法、手段,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验,方便学生理解体会,本没有错,错就错在现在我们的不少课堂有形象化泛滥、不当的现象,错在我们不少老师为出彩而形象化,而忽略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规律,忽略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笔者曾听过一节《国际互联网》的教研课,课后评议中就有老师提出课堂上我们应为学生展示该怎样上网,还提出了一堆这样做的好处,其中是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样做生动形象。可不知我们的老师是否忘记面对的是对“上网”发邮件、聊天、玩游戏都已很熟练的一群孩子?有否想过示范有多大必要?

再就是过度的视听媒体的演示、补充、渲染。它们挤进课堂后,在起着一定作用的同时,也挤掉了孩子们不少本该在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训练,课堂五彩斑斓得快让我们忘记这是在语文课堂上了。如低年级课堂上过度的动漫呈现,让孩子们的练读成了点缀,导致一字一顿、唱读等现象严重而又得不到充分的纠正,写字指导更是很难在课堂上真正地深入开展,影响着学生的说话、思维等从童话世界向真实世界的顺利过渡。

此外,过多的视觉媒体的运用、不合时宜的表演等,也吸引了孩子太多的注意力,占领了孩子太多的思维空间,而难关注到语言文字本身、文本本身,读、悟难以深入。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但对孩子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到底起着多大作用呢?

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时刻牢记一点:一切以实效说话,一切服务于学生,一切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一切要利于课堂合力的形成、提高 。基于这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一、可将训练内容以合适的直观手段呈现

各种视觉媒体在这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很好地承载各种基本训练,可以快捷方便地展现训练意图、训练形式和训练内容。如在课前的复习导入阶段,我们就可以借助投影等手段来展示,容量大,使用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又如在阅读训练中,有时阅读的要求针对性较强、较多,学生一下子未必能听清、听全,我们就可以文字的形式用经精心设计的视觉形象呈现,利于学生明确阅读要求。再如,句式迁移训练等过程中,我们的由扶到放的呈现指导就可借助形象化手段来呈现。如在《鸟语》一课的教学中,有教者这样设计:“那在跟这么多的鸟儿的交谈中,我又学到了些什么呢?

出示指名读: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勇敢顽强的精神……”“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接下去说说吗,出示:从(齐心破冰)的(天鹅)那里,我认识到(              );从(        )的(乌鸦)那里,我懂得了(             );从(        )的(    )那里,我学到了(              );……”有了这样有坡度的呈现,很容易就能让学生明白句式训练的关键所在,也便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练说信心。

二、形象化学生的理解重难点

利用形象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时机的选择等。如在《詹天佑》一课的执教中,“人”字形铁路的设计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实际教学中如能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阅读的机会,大多数学生是可以读懂的。那我们需不需要模拟演示,要又该什么时候进行?早了,文字就失去了魅力,学生也失去了阅读的积极性。而如放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指名学生动手演示以展示自己的理解,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展现欲、成就感,又达到了交流互通的目的,更在无形中帮学困生生动地理解了这一难点,真的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形象”之举。又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执教中,学生对“游丝”样的天游峰没有直观的理解是很难体会扫路人每天九百多级台阶扫上山又九百多级扫下山的不易的。此时,我们可以呈现几幅天游峰的图片或一小段视频,那“高、险”的理解就直观了、真切了。再如《七律●长征》一诗的教学中,“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寒”,学生更是无直观经验。而无直观经验就无法真正理解“寒”字的精妙。此时,我们可以先出示些历史图片或纪录片资料,再用老师生动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加以阐述,再展示大渡河湍急的水流,自上而下透过铁索向下看河水,那“寒”字就禁不住涌上心头了。学生直观真切的体验,比再多的空洞讲解、描述都有效。如此的对科学化、实物化、情境化的一些重难点,加以铺陈渲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直观印象,又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直观化、深切化、个性化知识和情感价值观。

三、形象化教师的口头语和体态语,为学生的轻松心理和活跃思维打底。

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丰富、最直观的形象手段莫过于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了。当然,这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口头语和体态语,甚至包括提前的环境布置等。情境的营造,最直观的手段当属教师丰富生动多变的语气、语调、意境了。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暗示和调节。如还是在《鸟语》一课的执教中,在进行“从                     那里,我认识到                 ”句式训练之前,教者铺陈道:“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似乎看到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鸟儿向我们飞来,有团结破冰的天鹅,有想方设法成功喝到水的乌鸦,有一心为树木治病的啄木鸟,有雪儿……”这样极富启发性、感染力的形象化语言,对学生的成功练说既是榜样,又是引子。

同样,适当的肢体语言亦是如此。一个邀请的手势、一个鼓励的眼神,会让学生感到很轻松自然,更会感到被尊重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思维会变得活跃许多。如《天鹅的故事》的教学中,教师用动情的范读,配以简洁的体态语:手高高扬起——“腾空而起”;手重重下坠——“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随着这样的范读,学生脑海中那老天鹅的形象会立刻变得生动无比。那文字背后的意思、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会自然流淌向学生的心田。

四、形象化学习形式、呈现形式

首先说说我们的朗读,要指导学生读出该有的“文味”,要指导学生读出文字该有的味道和温度、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更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感受。如《赶海》一文中,“哦”一词的朗读就当如此。教学中就可这样实施:你来读读这句话,你是怎样读的?是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学生在自主阅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可以鼓励学生用形象化的朗读来展现自己的理解:“ō”明白了,是只大龙虾;“ó”惊喜遇到了大龙虾;“ǒ”调皮的,逗乐的。这样的个性化体验很多时候正是我们课堂最精彩、最精华的地方。我们注意鼓励学生用形象化的语言、形象化的朗读、形象化的手势、形象化的表现来展现自己观文章的理解,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甚至是自己意会到但暂时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意思。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表现方法的丰富和活化都是宝贵的。

其次,课堂上我们要注意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是教学的软环境,更是如影随形的。如在苏教版第八册习作7的指导中,我们除应指导学生在课前去进行形式多样的体验外,也可以从生活情境创设、实际体验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如体验做一回盲人等,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观察中体验盲人的疾苦,不便、孤独、苦闷、缺少安全感等感受就自然流泻而出,再组织适当的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习作指导才是实实在在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形象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作业的实践化,都要求我们辅以形象化的手段方式、形象化的教学流程、形象化的教师语言、形象化的呈现方式、形象化的教学环境、形象化的指导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