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百的诱惑与困惑

姜堰区实小康华校区   吴小平

在不少的专家讲座中,听到了让100%的学生怎样怎样,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心中总有着太多的惶恐。我拿什么让我班上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写作文?我怎样让我班上百分之百的学生学业成绩合格?我凭什么让我班上百分之百的学生学业优秀?我靠什么让我班上百分之百的学生守纪守礼?面对一个个一次次关于“百分之百”的要求和呼吁,我充满渴望,又充满惶恐,更充满彷徨。

我能理解人们,特别是领导专家对于百分之百的热切和殷殷期盼,也许是我这样的人太过于理智和较真,可这样的口号背后,是不是透着太多的浮躁和虚华?试问,有哪位领导、专家、名师曾经的班上是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作文的,这符合个体的差异性吗?符合客观实际吗?这比当年的亩产万斤小麦可能要牛无数倍了吧。

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试着让100%的学生比以前多亲一点练笔。

当听到习作早期的“饥饿感”一词时,我立即想到了我在六年级上册执教小吃介绍时的做法。我想到如果当时我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前两周去关注身边喜爱的一两种特色小吃,课堂上着力去指导学生如何去介绍喜爱的某种小吃的色、香、味、制作流程和逸闻等,而是在习作预习指导之初,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小吃,并引导学生去尝试说与之相关的一切,再让学生发现自己介绍中的不足和陌生,鼓励学生课后去观察,看谁能将自己喜爱的小吃说得最详细、最真切,而又富有美感。在这样的“饥饿”之中,我想学生即使不去刻意关注,也会无意发现的,这为“炊”之“米”就会生出不少了。坐在会场上的我,大概能想象在这样的指导后的预习和练笔都要有针对性和实在很多了。我想这样的百分之百的学生会对本次习作自信踊跃很多的。

再想到平时一些游记性、活动性的习作,为了习作中的有话可说,我们是不是真的太多地使用了提前布置?作为自认为在责任心、有计划的教师,我们真的不少时候都很冷漠和无趣,一切为教学而为,少了太多的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了。凭着经验,我们这些自作聪明的“老教师”会在扫墓、春秋游前,就“好心”“苦口婆心”地提醒学生带着“火眼金睛”“聪敏慧心”去游历、去活动,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未卜先知和可敬的责任心,却不曾想过:有心的同学,有了这样的提醒,在活动中还能享受几分快乐,感受多少意外,练笔中又能在几分创新呢?而对无心的同学,提醒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痕迹”,此刻成了漂亮脸蛋上一道刺目的伤痛,指导了无痕迹,这才是真功夫。

想着讲座中一个个平实的点子,那是百分之百的宝贵经验,但想到高悬的100%,我怎能不如坐针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