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校频道 -- 大伦初中
中考前注意事项
2023-06-13 11:18:38

考试是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上考场,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必要前提。

因此,了解和改进应试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中考的临近,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学习效率开始下降,似乎什么都装不进去,什么要点也记不住,做了题后回想做了什么也是模糊不清,心里很是着急。一些优秀学生也说:不是烦躁,也不是没信心,就是学不进去了,这些正是“心理饱和”现象的典型反映。

那么如何进行调整呢?

(一)适当减少学习时间,增加娱乐、锻炼、散步时间。学习效率、质量与时间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但是疲劳战术的效率肯定是低的,保持愉悦的心情是克服“心理饱和”现象的最有效方法。

(二)学习形式要有变化。许多孩子就是做题,越做“心理饱和”现象就越严重,其实越是临近中考就越要回归课本,因此不妨少做一点题,多看看课本。

(三)抓住中低档试题。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提高备考信心,效率和效益也会双丰收,努力避免“心理饱和”现象的加剧。

(四)改变学习环境。大脑喜欢空气清新,卫生整洁的环境。考前不要长时间呆在室内,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到环境好、安全开阔的户外学习读书。

总之,中考考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一种面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考生要具有灵活性、机动性,不要和自己较劲,要豁达、从容,做好心理准备,沉着应对中考!

(一)考生考试前最多的担心是“怕考试发挥失常”。实际上所谓考试发挥失常,它产生的主要原因往往与出题过偏、怪、难有关。因此家长可以向孩子解释,高级别的正规考试,出题是比较严谨认真的,反而不会出现怪题、偏题。

(二)理解孩子的考前心理压力。考生的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心理上的,怕自己考得不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二是长时间的紧张作息,超强度的听课做题,睡眠不够,孩子身体自然感觉累、压抑(这个反而被家长们忽视)。因此,家长一方面要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期望值,另一方面要多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保证睡眠,同时包容他的负面情绪。

(三)家长要慎言。

1.不要总是问“复习的咋样了?”因为孩子没法回答你!事实上没有人是“复习完了”才去参加考试的,总会有点不放心没把握。而如果孩子回答你没复习好,这个信息又会强化他内心的不安,增加他上考场的压力。

2.不要总是跟孩子讨论最后的结果。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言语中带着威胁和恐吓。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从一条湍急的河流上走过一座独木桥,过桥之前不断地说掉下去会如何如何,那么过桥的时候还能走的安稳么!

因此,家长一定要闭上批评的嘴巴。也许他吃饭的时间有点长,也许他在厕所磨叽了半天,也许他去厨房翻了几次冰箱……不管怎样这段时期不要吭声,这是你对孩子的体谅。

(四)孩子越临近考试,越疲沓。临近中考,有些考生一方面内心很焦急,一方面却又感到说不出的疲倦,以至学习没效率。当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请家长首先理解,这是大脑给出的一个信号:孩子需要适当休息调整了。

人的大脑与其他器官一样,需要劳逸结合,如果外界强制性的给予学习任务,大脑自身便会产生“保护性抑制”,就是说此时大脑已经没有运转效率了!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想想孩子平时都喜欢什么活动,提醒他休息休息。

(五)如何面对自暴自弃的孩子

一些基础较弱的孩子,临近中考容易自暴自弃,“反正我不行,复习也没用”。实际上,对于此类考生最后的冲刺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中考成绩,家长要主动给这类孩子打气。

(六)如何回答孩子“如果我考不好怎么办?”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父母,“如果我考不好怎么办?”有的家长说,无所谓,考不好就考不好!有的家长说,考不好就完了,我没办法,到时候你自己看着办吧。这两种回答都不可取,考试对孩子、对家长都很重要,不可能无所谓,这么回答要么口是心非,要么是对孩子早已失去信心,而强调考不好的可怕后果,则会干扰孩子对学习的专注。

这个时候最好认真地、诚实地与孩子共同面对这个问题,承认考不好的确是我们不愿接受的,但无论怎样现在都要尽心尽力,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后悔、自责。

决定学习成绩的有三个方面的条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态。方法和习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所以这个时期,看到孩子或这或那的毛病,不要急于去纠正他。你能为孩子做的,是使他在这个时期保持一个稳定的学习心态。

发布:w761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