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不解:我们小时候也挨打、挨骂,为什么没有心理问题?

现在的孩子也太难养了!

那么问题来了,以前的孩子真的没有心理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

那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

一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这种概念或意识。对于孩子的一些极端或异常行为,统一归结为“不听话”“想不开”;

二是,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圈子有限,对外面的人和事知之甚少。虽然没有数据对比,但现在的孩子确实比以前的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问题。为什么呢?

1.以前家庭的孩子多

一个家庭往往有两三个甚至更多孩子,父母要忙着赚钱养家。

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细致地管孩子的各种小事。

2.所注重的需求不一样

以前的孩子,被打骂是家常便饭,是普遍现象,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而且,物质的普遍匮乏,使以前的孩子的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吃饱穿暖。

3.童年缺少玩耍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过:“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里的凯凯,才上一年级,就出现了专注力差、不合群、自卑等各种问题。

直到看了凯凯的日常生活才知道,他的课外活动全部被学习挤满了,没时间跟小伙伴们玩,也没机会跟同龄人打交道。

4.压力过载

以前的娃,放完学就能满街疯跑、爬树、摸鱼、掏鸟蛋,和小伙伴们了一起打闹。运动时分泌的多巴胺,就像天然创可贴,可能自然代谢体内的压力激素。

5.信息时代的冲击

那时候没有什么心理问题的概念,孩子有个什么极端或者异常行为。大家都觉得是“不听话”“想不开”,不会往心理问题那方面去想。而且当时信息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圈子小,对外面的情况了解不多。就算有孩子有心理问题,也不太容易被发现和关注到。

6.价值感缺失

现在不少孩子,物质条件是不缺,可内心价值感缺失,这就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萨特说:“人是自己创造自己的”。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心声,给予无条件支持。孩子碰上问题挫折,家长别急着批评指责,要耐心听听孩子想法感受,通过沟通了解孩子内心,帮孩子解决难题。

 

应对策略康教育

1.家庭和学校都要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心理健康课程、办心理讲座,教孩子情绪管理和应对压力。

2.家长也要留意孩子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

家长多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像运动、郊游啥的,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提升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户外活动里,孩子能结交新朋友,学会合作,增强心理韧性。

要是孩子出现焦虑、抑郁这类情绪问题,家长别拖着,要及时带孩子找专业心理咨询师,专业心理咨询师能给孩子有效心理支持和治疗,帮孩子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