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后,我和孩子们慢慢散步,一边走一边和孩子们聊着关于秋冬交替时落叶的话题,当走到大操场时,琳琳突然指着跑道旁一棵树嚷了起来:“快看,树上有一个球呀!”顺着小琳琳手指的方向果然看到了一个足球卡在了高高的树枝中间,孩子们也在琳琳的提示下发现了高高的树枝中间夹着的足球。这时,不知是谁问了一句:“这个球怎么会在树上呢?”。此问一出,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七嘴八舌附和着:“对呀,对呀,球怎么会在树上呢?”“它是怎么上去的呢?”听着孩子们的刨根问底,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孩子探究能力的契机,所以,我决定停下脚步,紧随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继续探究下去:“你们觉得这个足球是怎么到树上去的呢?”孩子们回答道:“肯定是踢球的时候踢飞上去的”、“是有人把它扔上去的……”我本打算拿标志杆直接弄下来,但转念一想,何不看看孩子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于是,我问孩子们“这么高的球谁有办法把它弄下来呢?”说完,我安静的做了一个旁观者。昊昊说用棒子捣下来,宇宇小朋友提议用另一颗球把它砸下来。于是,昊昊拿来一根足球标志杆,捣鼓一番发现根本碰不到球。亮亮到足球框里拿了个球过来,砸向那颗球,可惜没砸中,那颗球在树上纹丝不动。鑫鑫甩开胳膊,一次又一次发力,砸得大汗淋漓,但每一次都与足球擦肩而过,其他小朋友焦急不安,也想跃跃欲试,但有些小朋友甩出去的球根本没有力量。最终发现还是鑫鑫的力气大,让鑫鑫再试一试,当鑫鑫再次用力甩球时,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发生了,又是“吧嗒”一声,这只足球也卡到了树上,芮芮说道“完了,这两只球得呆在树上和小鸟作伴了”当大家决定放弃时,鑫鑫却下定决心说:“我们可以爬树,一定要把球从树上弄下来。”

于是,漫长的爬树过程开始了。芊芊到器材室扛来了小竹梯,我扶住梯子,芊芊往上爬,爬到梯子的中上段,攀上那个树叉,然后我托着她的脚,再用标志杆一推,一颗足球终于被拿下来了。另一颗球在比较细的树叉中间,不能爬上去拿。是继续砸,还是放弃呢?“继续砸”瑞瑞坚定地说。鑫鑫又用力地甩了一甩胳膊,一下子就把足球扔了上去,“砰一一”的一声,终于打到了树丫间的足球,离成功不远了,我开心地笑了!旁边的小朋友也在加油,鑫鑫看见这个场景,再次发力,“嗖一—”的一下,鑫鑫手中的足球再次飞向树梢,“砰一—”碰到了树枝,树枝晃了晃,足球终于掉下来了!大家欢呼着,跳跃着……

整个过程,就二十分钟吧,带给我的思考却一点也不少?

老师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究竟担任什么角色呢?我从一个旁观者到一个参与者,从观望到近距离一起解决问题,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都有爬树的冲动。如果我因为安全的原因加以阻止,那么我无疑成了孩子发展的“障碍”。相反,我把自己变成了孩子的合伙人,不断地鼓励孩子们一次次尝试解决问题,最终获得了成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跳跃性的。他们想出一种方法,马上就会采取行动,且会不断实践。他们从用标志杆到扔球,再到爬树,基本都是想干就干。不像成年人解决问题,总是顾虑重重,最终放弃。

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一群孩子在一起解决问题,最容易看出孩子的各自特点。勇于想办法的,勇于付出行动的,与我无关但我要看热闹的、无动于衷……都能折射出孩子们在突发状况下的表现。很显然,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付出行动的孩子。

把孩子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孩子手里,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获得知识、能力、发展终将成为一种必然。“于细微处见知著”,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着许多偶发事件,就算再细小的事件,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偶发事件因其偶发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教师更加敏锐的捕捉相关的教育信息,使原本稍纵即逝的小事提升到应有的教育层面。

“树上的足球”让我领悟到在我们寻找教育资源和信息时,应该跟随孩子的步伐,从生活中挖掘学习的题材,当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它就应该成为孩子的课程。善作有心人,鲜活的课程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