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对于这句话的观点我很是赞同,无论是在哪个领域,爱与规矩都是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规矩联系着爱,爱成为了规矩的纽带。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一线工作至今已有13个年头了,回首这些年的工作历程,爱与规矩同行已然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是爱与规矩的和谐统一,成就了我和孩子之间一届又一届默契的配合,也铸就了我们难以忘记的师生情。
一、以爱之名,冠以我心
自我进入幼教这一行业以来,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爱心、耐心、细心,三心合一”,看似简单朴实的十个字,要想真正做到也是不容易的,需要虚心的学习,智慧的消化以及时间的沉淀,十几年了,这依然是我所不断追逐的从教路线,以爱之名,冠以我心。
都说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群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父母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应该把一颗爱心全部奉献给他们。可是要如何去爱一个曾经与自己毫无瓜葛的陌生孩子?回想当初,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我而言,这个我做不到,我也不相信别人能做到,所以一开始是什么驱使我们走上这条爱的旅程,我想应该是骨子里最初的那份责任与坚守,久而久之责任也便成为了心底里油然而生的那一抹爱意,随之,爱也就成了我们常态化教育教学的一根屹立不倒的标杆。
小班新生入园哭闹是难免的,就现如今的孩子而言,分离焦虑已经没有以往那么强烈了,经过劝解开导以及游戏陪伴总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可是对于小弈却很难,所有的劝解和陪伴都只是一时的,每天到了午睡时间分离焦虑尤为明显,拍哄、抱睡都不能停止他那张唠叨个不停的小嘴,严重影响了班级的整体午休秩序。一天中午,不停的哭闹又开始了,于是我悄悄对他说:“想妈妈了吗?”眼泪汪汪的直点头。“其实妈妈一直在你心里,一直陪着你,不信你摸摸看。”我把他的小手放到了心脏的位置,“你是不是感觉有东西一直在动?”他终于停止了哭诉,很惊讶的点点头。此刻我感觉我好像已经看到了光明,顺势解释道:“老师告诉你个秘密,如果想妈妈了就把手放这里,只要感觉到他在动,说明妈妈也在想你,妈妈要上班不能来陪你,可是妈妈的爱就在你的心里面,一直陪着你呢!”小弈愣了愣,重复着我的话“妈妈就在心里面!”“对啊,赶紧躺下来,用手捂好,如果乱动的话说不定妈妈的爱就跑了!”从那以后,小弈午睡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了,可是每当看到他双小手紧紧捂着胸口熟睡的模样心中不免透过一丝心疼,我想,也许从那时候起,我们的爱也在悄悄建立了。到现在,大班了,还能看到他睡觉的时候习惯性的把手放在胸口,因为他仍然相信我曾经说的那句话,妈妈的爱就在心里面。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孩子们纯洁得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我的精心呵护与教育,才能成为一幅绚丽的画卷! 我想,老师的心怀也许是世界上最大最大的心怀,不然怎么会装得下那么多可爱的孩子呢!孩子生病了,我们可能会比妈妈还着急,摸额头、量体温、遵医嘱喂水喂药,时时刻刻还要关注着孩子的精神状态,真的是哪一样都不能少。孩子进步了,老师会第一个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一朵小红花、一个大拇指都将会成为他们继续努力的巨大动力,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及时汇报给爸爸妈妈,共同体会孩子成长的乐趣。遇到困难与挫折,我们更会耐心的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不对的,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教育他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懂礼貌的好孩子。
以上种种都只是因为爱,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有了爱,我们的教育才更有动力,更有灵魂。我希望在爱的包围下,孩子们能更加茁壮成长,像花儿一样绽放。
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正所谓“奢华容易,教养太难”。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现在的孩子家庭物质条件都比较优越,受各种社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缺少安静的心性,做事缺乏理智,我行我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作为老师对班上小朋友的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尤其是到了大班,老师整日里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你这样的态度可怎么行呢?”俨然一副老母亲的忧愁之态。当然,这种情况在班上应该也属特例,但确实每个班都存在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充满爱的规矩下,大部分孩子现如今发展得都还是很不错。那么班级规则该如何制定与实施呢?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我们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近年来课程游戏化开展得如火如荼,其精神就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在这个大背景下,起初我们也感觉到非常的被动,从字面来看,似乎跟规则毫无瓜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学习,我们发现,自由与规则是相对的,有了规则,自由才彰显可贵。规则是自由的前提,制定规则并不是让幼儿固步自封,循规蹈矩,丧失创造力,而是引导他们更高层次地实现自由,也是对他们安全的一种保障。其实规则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受现实因素的影响,规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就应该对规则进行灵活运用,灵活改变,不断完善。班级管理需要规则来调控,不管是选择规则范围,还是制定规则,都要遵从合理可行的原则。如果规则太过严格,难以遵守,或者比较形式化,那么就是不可取的。如“不许乱动、不许交流”的规定就超出了规则的合理范围,因为孩子本身生性好动,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一规定不仅会使班级管理毫无意义,也会在无形中抹杀幼儿的天性。所以我们要善于平衡规则和自由,要在幼儿活动时在一旁认真观察并及时指导,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教师只有随时关注幼儿的动向,发掘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才能在偶然发生的事件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从而丰富教育内容,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例如,当发现每天排队端碗时秩序紊乱嘈杂时,改变策略,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来,由组长负责帮组员端碗,为大家服务,如果小组员还是嘈杂不安时,可以变换规则,再选出一位副组长,专门帮助维持各组的秩序,两个组长一起管理就容易得多,而且组长的人选是不固定的、流动的,可以采取轮流制,也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表现由老师定夺,抑或是小组讨论推选产生。有了组长这个头衔的诱惑,在榜样的示范下,孩子们都能自觉管理好自己,期待下一个组长就是自己。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幼儿的管理体验,还能根据实际不断完善班级规则。对幼儿来说,规则意识必须从小培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对其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俞敏洪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给孩子定规矩,规矩的严厉性和合理性,都是必须考虑的。”给孩子心灵自由,不干涉也不伤害,但是在行为习惯上,要给孩子规矩,不放纵也不溺爱。爱孩子,是感性层次,给孩子立规矩,是理性层次。但两者从来就不是对立面,而是相互统一的。真正的爱,应该是带着规矩去爱,真正的规矩就是体现爱的规矩。
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否必然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家庭,老师就是家长,负责几十个孩子的生活、学习、游戏。除了要教给他们应知应会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用心去经营,用情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