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教师如何“放手”
——以游戏案例“万能工匠 看我百变”为例
【问题提示】:
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课程游戏化》、《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等政策的相继推行,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起点是学前教育。儿童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探索生发,进行主动、合作、探究、创造性的学习才能获得持续的经验。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各大幼儿园对游戏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游戏活动设置的类型、材料的投放、游戏时间的保障、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 都会影响幼儿游戏的开展和进程。游戏中我们常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声音:“快点把老师的游戏玩完,好玩我们的游戏。”;“老师说这样玩更好。”也常常看到部分幼儿不断重复自己擅长的游戏方式没有探索。教师的完全“垄断”或“放手”都会影响幼儿的游戏力发展。如何平衡两者,在给幼儿自主游戏中不断引发幼儿思考“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更好”是面对新的游戏材料,怎样鼓励幼儿拓展游戏方式,从而产生创意玩法。玩出乐趣与创新。此案例讲述了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定位,如何“放手”何时“干预”,幼儿自主与新型游戏材料产生的精彩碰撞。
【案例】:万能工匠 看我百变
一、活动背景:
环境:幼儿园一楼户外运动场地万能工匠区。
材料:万能点、万能销、小孔片、齿轮、红绿蓝管子、四通、十字、T形接头、软管等零配件。
教师预期:幼儿能根据已有建构经验拼搭,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零配件解锁不同拼搭作品。
前期经验:前期孩子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玩法,有加特林大炮、打仗游戏、公主城堡、科学实验室、梅花桩等等;幼儿在游戏中有初步创新意识,能根据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生发出新的思考。
二、案例阶段呈现
(一)阶段一
儿童的思考1: 不会转动的方向盘——在里面增加篮管子做轴
户外游戏时间,一部分孩子来到了户外万能工匠场地。有了前期的经验,大家都选择自己需要的零件搬到空地,有些则是团商量着。一部分女生们玩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困难:连接时对不准、体量大的半成品搬起来费力。于是她们寻找部分男生加入她们,有些暂时没有思绪的男生们很热心地一起来帮忙。女生们的作品渐渐有了规模,一辆可无限延长的“火车”成型了。乘客们在后座接龙,司机在前面驾驶。大家进入了去郊游的角色游戏中。司机说:“我要转弯了,大家抓好前面的人。”说着就握着扶手。方向纹丝不动。后座的人都笑了:“这是一个不会转弯的火车。”“那太危险了,我们要下车。”司机着急了:“别急我来改装一下。”大家都凑上来想办法。
教师的分析与思考:
1.出现学习契机。
在之前游戏中,大部分孩子都会选择单个或小范围的拼搭游戏,幼儿游戏交流停留在拼搭技术交流上,鲜少有探究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本次游戏中生发出了角色游戏。我期待孩子们能结合已有经验,融入自身的探索思考,完善万能工匠创意拼搭的多种可能性,也希望通过遵循幼儿的兴趣利用不常见的配件提高幼儿的拼搭技能。从本次游戏中我可以看出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得到的发展:语言表达方面、社会往方面、生活经验方面、游戏自主性方面等。
2.初涉幼儿探索新领域。
万能工匠体量大,需要孩子们足够的体能和拼搭技巧能达到游戏的目的,不少孩子一直停留在运动,圆盘和管道两种零件,拼搭出简单的单体造型玩具,幼儿与作品无法产生太多联合和游戏意义。此次的“改装”让幼儿接触到新的零配件,提高了游戏能力。
幼儿的实践1: 方向盘转起来——对部件构造加深认识。
观察实录:孩子们确定这个目标纷纷讨论了平时见到的汽车、电动车等方向时怎么改变的。大家比划着户外场地上的三轮车,发现扶手联通着一个会旋转的轴。大家找来了圆管塞到了圆盘的中间,再将两个扶手拼插在两边。完成后,司机试驾有发现扶手太高,又换成了短的圆管。终于,扶手可以转动了。
游戏分享时,我请他们说一说今天的游戏感受。孩子们对改造后的成品做出了评价,同时也提出了疑问:“我们这是火车,像电动车这样简单的扶手方向控制太不精准了。”
(二)阶段二
幼儿思考2:怎样继续升级方向盘呢?
虽然孩子们对车有了不少的经验,但是汽车方向盘具体的样子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们鼓励幼儿利用不同渠道去了汽车驾驶时方向盘时怎么工作的。孩子们通过观察家里的车,家人开车时方向盘是什么样的。
(幼儿预设方向盘样式及需要哪些零件)
教师的分析和思考:
第一次游戏孩子们就遇到了困难,方向盘的无法转动联想到安全问题,导致孩子们差点中断游戏。于是在游戏分享环节我及时将问题抛还给孩子,从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
1.创新能力。幼儿能从遇到的问题中发现事物可以转变,经过改装的车功能发生了多种变化。
2.社会发展能力。幼儿能够主动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对他人的想法表示认可,能融入到同伴游戏中去,通过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来争取其他同伴的加入。
3.对方向盘的认知能力。幼儿对于不同交通工具方向盘的不同。说明他们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且观察仔细。
4.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能力。幼儿游戏中首次突发的质疑,他们没有迟疑和放弃,他们在尝试过之后在很多问题上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也展现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1.言语支持。当幼儿游戏中出现问题时,我及时关注并通过问答式交流引导幼儿进行思考。
2.情感支持。追随幼儿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探索。同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让游戏得以进行。
(三)阶段三:
儿童的思考3 :攻破大碉堡——攀登架演变的角色游戏
观察实录: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始自我组合,小组合作,活动场地出现了不少“新面孔”。凡凡踩上高高的堡垒举着一根管子大喊:“我们攻克了堡垒,中国胜利了”。声音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围观。大家都想登上堡垒。可是上面这能站一个人。
怎样拓建堡垒?
在孩子们有计划、有组织、有行动力、有持续积极性的情况下各类设想应运而生,孩子们在讨论和表征时借鉴了前期木质积木的拼搭设想,加固延伸、再加固再延伸。
教师的分析和思考:
凡凡小朋友将搭好了架子当成堡垒,并且加入自己想象的情境,带动其他小朋友的加入。场地上两个墩子加一个管道的零件到处都是,很多小朋友在拼完这个零件后没了思路,大家发现这就是“堡垒”急需的构造。孩子们能善于观察,发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利用已有材料拓宽游戏思路,值得赞许和鼓励。
1.空间想象能力。幼儿能想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到游戏中,同时再续那用零件时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
2.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能力。幼儿游戏中再次质疑和思考,他们直接尝试,尝试过之后在很多问题上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也展现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达到自己的目的,享受获得成果的喜悦。
(四)阶段四:
儿童的思考4 如何解决拔墩儿困难?——里面技巧。
观察实录:随着游戏的深入进行,到了收玩具环节。孩子们在拆解零件时,凡凡说:“拆零件好累啊,我怎么都拔不出来,都没有力气了。”
游戏分享时,宸宸把今天的感受讲出来了,得到了其他小朋友们的附和。我对孩子们虽然感到累但依旧坚持下来的精神表示认可和支持。
怎么“拔墩儿”不费力?对于孩子们有一丝丝要放弃的想法,我立即组织孩子一起讨论尝试,寻找最优方式在一体机上搜索了关于万能工匠的使用技巧,带孩子根据说明书边学习边尝试孩子们认识。
解决问题:拔墩儿方法——脚踩固定、向外旋转用力、合作力量大。探究性游戏——拔墩儿,让游戏进展更顺利,孩子们的游戏欲望有增无减。
教师分析和思考:
1.案例中我及时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引导下不断尝试用多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且在探究性游戏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在观察到幼儿的行为、正确解读幼儿游戏的需要、经验和水平,及时发现幼儿的生长点、及时形成经验分享。利用晨间谈话鼓励幼儿分享经验。
3.幼儿从材料的不熟悉到积极探索离不开我们的是的及时引导,放手游戏不是教师对幼儿幼儿游戏过程的漠不关心和无视,需要我们老师及时参与。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当幼儿退缩时,教师不严厉说教,选择及时运用网络资源从侧面给幼儿提供情感支持,激发幼儿的共情能力。当然情感支持不仅是鼓励幼儿形成道德感、正义感和荣誉感,还有对幼儿的创意的充分鼓励,和幼儿一起想解决方案将想法落到实处。
【案例评析】:
此案例教师从幼儿出发,鼓励幼儿从幼儿视角提出问题、幼儿自主探讨问题、幼儿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师在游戏中能够发现儿童的力量、放大他们的力量。游戏是个大课堂,孩子是游戏的主角,孩子的游戏力决定了他们从中获得的有效经验。案例中,笔者从幼儿日常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出发,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思考,从而步步推进游戏进程。在观察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时,笔者看到了幼儿虽然面临多重问题,却具有解决问题、保护好自己和同伴安全的能力,我们又为何不能相信幼儿,放手让幼儿自由探索呢?幼儿是天生的探索家,在游戏中,常有磕碰,许多教师常常以保护为名,过度干涉幼儿的游戏,却又无法满足幼儿自主能力发展中的需求。笔者认 为,只有真正做到“闭住嘴,管住手”,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游戏,发挥幼儿的能力。
我们要将手中的“风筝线”交给孩子,给他们一份广阔的天地,脱离高控的“假游戏”。案例中,面对新材料,如果教师事先讲解或提供参考让孩子固化思维,估计场地上会出现不少复制品。不久这场高控的“假游戏”就会露出真面目:孩子会失去兴趣。
当然自主游戏不仅仅是放手那么简单,要把握教师支持与幼儿自主的平衡和度。教师始终应以观察者的身份持续陪伴幼儿游戏,适时介入,但不过度干涉。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同样需要耐心观察,给予幼儿解 决问题的空间与时间;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瓶颈,渴望得到教师支持时,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参与指导,最小程度 地介入,为幼儿创设安全并且能保持幼儿兴趣的游戏环境,帮助幼儿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理解儿童,理解儿童的游戏,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中激发出无限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