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淮安好像是前年吧,学校组织和淮阴中学联谊,顺便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虽然不喜欢看政治名人故居,但那种由空旷、整饬营造出的肃穆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来是参加一个省级校本研修培训,10天,够长了。

上课地点在淮阴师院老校区,吃在教师食堂,住在后门外的宾馆,一道小门相连,平时是关闭的,专为我们定时开放。

老校区实在是太老了,说老还不准确,简直是破败,低矮的平房,昏暗的老式车库,还有一段凹凸不平的泥路,胡乱铺了一层破地毯,连鸟叫都只有“哇哇”的老鸹。师院的组织者大概是怕我们看轻了它,在中期的一个下午,特地用三辆大巴把我们拖到了气派的新校区听课,不尴不尬的,换个南方人也许能表达得自然圆熟不露痕迹,不过这倒也让人领略到了淮安人的古朴。

其实几天老校区走下来,倒是走出了几分亲切。老校区北门处可能是老教师宿舍区,每天有不少老人陪着2、3岁的孩子在路边嬉戏,老祖父老祖母的笑脸温和慈祥,令人神往。树很多,不是暴发户式的新树林立,而是高大茂密幽深,很威严地站成一丛一丛。其间不时有猫出入,老猫目不斜视,矜持着踱步;小猫打打闹闹,见人也不跑。有一洼小池塘,早晨偶见老人在桥上舒展四肢,白鹤晾翅,一派仙风道骨。走在这里,时光仿佛倒流,不见了城市的喧嚣,只留下田园式的宁静。偏偏这次带来的是董桥的《旧时月色》,旧日的温情氤氲,心头一片祥和。

淮安的树多不仅是校区里,走在路上,随处可见高树丛丛,古意森森。去过不少现代化的新都市,但大多数的建筑太密集了,虽说也做了不少绿化工作,树种了不少,修剪得也精巧,但人为而不天然,漂亮而不传统,颇有“树小墙新画不古”之憾。

淮安的酒文化挺有意思,敬酒必是两杯,且必要按顺序,两杯间不好插敬他人,以显诚意。一轮下来,一视同仁。然后二轮、三轮……最后一杯不能喝光,叫做“留酒”,意为留下情谊,常来常往。想当年,淮楚豪杰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应该不是偶然的吧?小小酒桌,倒也能窥出淮楚遗风。同去的几位男士连呼吃不消,于是我只好代驾。

两次代驾,都是心惊肉跳。淮安的交通状况委实不太好,堵车不仅是因为车多,更因为车主不大有交通意识,想拐弯随时可打方向盘,骑车的也一样,所以常常看见各种车横七竖八地堵着,交警也几乎视而不见,也看见一个交警和一个横过马路的三轮车夫说了句什么,那车夫照旧横行,交警便好脾气地闭嘴了。想想,这随性而为的交通,怕也是淮楚豪猾之风的遗留吧?

淮楚大地,古风犹存。走在淮安,总有一种回到过去的错觉,这并不是说淮安落后,相反,淮安的经济发展很具现代性,大商场的富丽堂皇和高昂价格堪比大都市,但只要走入高树花丛,走进闾里小巷,走近淮安人,你就会感觉到古风缭绕,盘旋不去。淮楚大地雄才辈出,傲视中原,也就是因了它的古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