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黄昏,总带着些许微凉寒意。单位上某同事的母亲病了,她每天需要早点回去照顾家庭,于是领导安排我到她们班顶替晚托管。未曾想过这方被霞光浸染的教室,会成为我与小纯共同成长的温房。
一、彩泥里的秘密
初来的第一次艺术活动,彩泥在孩子们掌心翻涌成各色仙人掌,唯独小纯的画纸像片未开垦的荒原。只见她用指甲掐取很小块的彩泥,在桌下偷偷揉捏成团,然后按在纸上,拉下短短一根仙人掌。当同桌男孩举着高大粗壮的仙人掌嘲笑"小矮子"时,她飞快蜷起沾着彩泥的衣袖,将作品揽藏进臂弯。我赶紧说:“小纯做的仙人掌小小的也很可爱啊,应该是小时候还没长大的仙人掌吧!”她缓缓抬头,那双始终低垂的眼眸盈满星光。当时班上另一位老师尴尬一笑:“这个孩子,各项能力发展的都比较慢。”后来,从同事口中得知真相,先天畸形的耳朵让她与世界始终有层隔阂,高龄父母的疲惫与贫困编织成密不透风的茧,让小纯形成了这样自卑的心理。最刺痛的是幼时本可有希望矫正的听力,因家庭的拖延,成了永远错过的花期。听闻此处,我的喉间就像卡着一股不敢出声叹息。
二、井底的蛙鸣
之后每天傍晚去晚托,我都会找机会大声地在小朋友面前表扬她,鼓励她。她也经常抬头望向我,睫毛在夕阳里扑簌,这时,我就知道她是需要我的帮助了。我便会主动蹲到她旁边,看看她有什么想说的,尽管声音模糊不清,但她还是愿意跟我一遍又一遍的讲,我也乐意一字一句地听。
后来一次绘本活动《井底之蛙》,我指着蹲在井底对着海鸥的小青蛙问小朋友们:“小青蛙可能与海鸥说一些什么?”小纯破天荒地举手回答问题,我并没有一开始喊她回答,我怕她答不上,也害怕她被嘲笑,在两个小朋友回答后,我经历了一番心里斗争,她依然举着手,我喊了她,她支支吾吾的回答:“能,能不能,带我出去,出去看看?”细若游丝的声音在教室回荡,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听不懂"像骤起的穿堂风。我看见小纯的双手紧握,却固执地抬着头,脖颈拉出倔强的弧度。这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小青蛙的心声,她又何尝不是那个井底的小青蛙。我再一次大声地表扬了她,给她竖起大拇指,同事也给她贴了一个奖励贴画。小纯有些谨慎地摸了摸额上的奖励,脸上透漏出一丝愉悦。那天放学,小纯没有缩在队伍末尾。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经过门卫室时,她突然转身对我说:“老师,再见!”我一愣,也赶紧说:“嗯,再见!”
三、培土者的新思
如今再思忖"静待花开"的箴言,忽然领悟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守候。对于困在黑暗里的种子,我们需要化身培土者,用信任凿开坚硬的地壳,让每句鼓励都化作润泽的春雨。或许真正的成长,从来都需要等待与行动的完美协奏,既要耐心守候每朵花开的时序,也要勇敢充当那把掘开黑暗的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