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阵阵震动,拿起一看,原来是书记发布办公会内容了,粗略看了一下,其中专题研讨:“如何做好学校宣传工作”要求每人都要发言一分钟,我一下子难住了,我又不是专业搞宣传工作的,这怎么发言呢?索性打开word,想到什么,写点什么,这一写,岂料竟“思如泉涌”了。

一、困境:高质量内容为何“不叫座”

宣传工作一直在做,关键是怎么能称之为好。我从结果看问题,评判宣传工作做得好坏的最浅显的标准就是宣传工作的曝光度如何,既公众号、视频号的点击率,转载率高不高。点击率只有后台看得见,我只能从我所能见的点赞率和转载率来看,我们的公众号基本上都是个位数的点赞和转载,显而易见,我们的宣传是不到位的,也可以说我们的努力是不被看见的。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其实认真看一下,我们公众号的质量还是挺好的,那为什么就是没有流量呢?

首先我思考的是,谁愿意看我们的宣传,既我们公众号的受众群体是谁?其实主要就是三大类:1.家长(包括在校生家长和将来也许加入的家长);2.教师(本校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同行);3.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上级领导。从现在的结果看,家长、教师是大多数不愿意点开我们的宣传进行一览的,相反领导们在努力宣传。

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家长、教师的低参与度与低兴趣,导致宣传沦为“单向汇报”,传播效能大打折扣。

二、究因:公众号、视频号为何家长、教师“不买账”

(一)参与度不足:从“旁观者”到“局外人”

教师群体:活动参与后缺乏荣誉感,宣传内容与个人关联度低,转发动力不足;

家长群体:长期被排除在宣传链条外,对学校动态“无感”,视宣传为“与我无关”。

(二)内容吸引力弱:供需失衡的“信息孤岛”

教师需求:渴望实用资源(如教案设计、课题案例等),而非公式化的工作总结。

家长关切:聚焦孩子成长细节(如饮食安全、班级活动等),而非宏观的“成绩汇报”。

三、破局:打造“有温度、有参与”的传播生态

(一)激活参与:让宣传成为“共同创作”

1.搭建互动平台,降低参与门槛

比如开设“家校共议”投票栏目(如“本周最想了解的校园生活”),实时收集需求;发起“随手拍校园”素材征集,鼓励家长、教师投稿照片、短视频,增强内容贴近性。

2.强化教师、家长“主人翁”激励

教师:设立“教师专栏”,定期推送教师教育随笔、教学案例,被选用者自动获得“荣誉推荐位”;

家长:邀请家长参与食谱评选、活动献计献策,并署名展示贡献。

(二)内容升级:精准抓住读者“兴趣”

1.教师读者:变“工作汇报”为“资源宝库”

平时我观察到很多教师都喜欢搜小红书、问AI关于设计教案等等问题,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优秀的良师益友,我们可以结合教师实际工作,推送“优秀教案拆解”“课题设计干货”,吸引教师主动学习、分享;开设“身边榜样”栏目,挖掘本校教师的特色教学方法,形成校内“微网红”效应。

2.家长读者:从“宏观叙事”到“微观关怀”

关于家长的兴趣点,最重要的肯定是关注自己的孩子和本班的教师。

我们可以想办法使孩子动态可视化例如每周发布“食堂后厨实录”“班级活动vlog”,用镜头还原真实场景;还可以打造“教师微档案”栏目,通过短视频展示教师的教育成果、教育理念、特长爱好,拉近家校距离。

四、展望:宣传不是“任务”,而是“连接”

宣传工作的本质,是搭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社会信任桥梁。当家长看到孩子的午餐如何烹制、教师读到同事的教案灵感、学生发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传播便会从“被动点击”转化为“主动分享”。

改变或许微小,但每一步都指向更真实的连接。唯有让宣传回归“人”的需求,才能打破“自嗨”困局,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被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