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你是否也曾在某个瞬间,被家人那句漫不经心的“随便啊”拷打?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傍晚,暮色四合,一周的疲惫让我决定带太太和女儿去万象城享受一顿晚餐,也省得回家做饭。路上,我开着车,满怀期待地问:“今晚想吃什么?”本以为会收获一番热烈的讨论,没想到太太轻描淡写一句:“随便啊,都行。”无奈之下,我提议太太打开美团找找灵感,结果她翻了半天手机,说到:“哎呀,不知道,到了再说呗。”我转头又问我不到五岁的女儿,我说:“宝宝,你想吃什么呀?”小家伙看了我一眼说:“我也随便,我又不挑食~”稚嫩的尾音让我心头一紧,何时起,那个曾嚷嚷着“必须吃小兔包子”的小人儿,开始熟练使用这种免责话术?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选择困难症”的传染力,它像是一种新型病毒,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每个家庭之中,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让人不想思考,最爱说三个字“随便啊”。
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倾听儿童——支持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决策者》时,又回想起这场小小“风波”,遂有所思。书中提到,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孩子说话,更是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鼓励并以适宜的方式支持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决策者。
回想起平日,我似乎潜意识里总觉得吃饭、穿衣这些都是“小事”,总是在不经意间决定了孩子的“小事”,从吃什么有营养,到穿什么保暖、好看,竟忽略了去问一问、听一听孩子的想法。正因我们大人一次次的“安排得当”,她现在不需去想这些,也没必要去想,就怕已经不愿去想......
我还意识到,当我问孩子“今晚想吃什么?”时,这个问题对于一个还没到年龄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太过空洞,缺乏具体的选择范围,自然难以做出决策。换而言之,我没有给予孩子一个进行决策的支撑,就好比我让一个还没有练习过写话的孩子去让她写作文。长期以往,孩子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乖巧听话,实则是在无声中失去了自己的决策力,变得习惯于依赖,渐渐地染上了“随便啊”的口头禅。
我虽身为人师,此时却已羞惭满面。
我想,每一个“随便啊”背后,一定都藏着一个被所谓“爱”束缚的决策者。虽然生活推着我们向前,但孩子的成长值得细细品味,我们应慢下来,去倾听、支持孩子,毕竟,她们的生长没有“倒带”。
好吧,从今天的晚餐开始,做出改变。不再问的“随便”,而是给出具体的选项:“今晚我们是吃牛肉面,还是燕麦粥呢?”我相信,换成这样的问题,抛出的才是一把打开味蕾的钥匙,更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启蒙工具。
或许,以后关于“晚饭吃什么?”,我和孩子可能会为想法不一而争论,但那些“我要”与“我不”,不正是孩子决策自己生活的勇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