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活即教育”思想渗透到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中,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还能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将从“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内涵出发,探讨其在幼儿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具体渗透策略,为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幼儿;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认为教育不是超脱于生活之外的抽象活动,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幼儿而言,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使幼儿在生活中学到知识、技能、价值观等。而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幼儿终身发展也十分重要,既可以协助幼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还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因此,将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利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解决复杂问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概念阐述

(一)“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具体来看,“生活即教育”思想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来源于生活,把生活的各种活动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来源,并且教育的内容应该体现出生活的一些真实情况,使之能够真正做到贴近生活。其次,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是服务于生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教育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并且能够实现改造生活的目标。最后,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就是生活,人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生活等于教育,所以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学习得到的各种知识实际上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二)幼儿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适应今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品质。幼儿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认知能力(观察力、思维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素养(情绪处理能力、移情力、自信力)、社会性素养(合作力、交际能力、守规则)、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安全意识、健康习惯)等方面。幼儿核心素养培养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及为今后学习与生活打下基础的重要环节。

(三)“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幼儿核心素养培育中的教育价值

“生活即教育”理念对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生活即教育”理念中教育内容联系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生活,可以解决幼儿的真实问题,并促进他们对此进行理解和思考。这种教育联系生活的方式能激发幼儿兴趣、提升教育效果,使幼儿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掌握和认识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等。其二是通过生活教育,幼儿可以在其身心健康、社会道德、学习态度、文化修养、审美等各方面提升个人素质和发展。例如,生活教育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培养幼儿日常能力,通过集体游戏增强幼儿交往与合作能力,通过手工作业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三是“生活即教育”理念中用生活实践的形式完成对幼儿的教育,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并形成能力。因此这种实践类活动能培养幼儿自身的劳动能力、适应能力等,对幼儿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幼儿核心素养培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生活情境是幼儿学习的载体,教师必须善于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教育的场景,让教育融入生活场景之中,以实现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未来幼儿教师需要从幼儿生活场景入手,对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帮助幼儿了解和解决生活的问题。例如,在健康和安全素养的培养上,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场景,比如饮食方面的营养、交通方面的安全,教会孩子一些健康和安全知识,学会保护好自己;在社会和情感能力培养上,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场景,比如幼儿生活中的家庭聚会、幼儿生活中的幼儿园活动,教会孩子们如何和他人交往,如何管理自身的情绪;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场景,比如幼儿生活中的玩具维修、幼儿生活中的手工制作,教会孩子们怎样探秘和创新;在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上,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文化场景,比如幼儿生活中的节日庆祝、幼儿生活中艺术欣赏,教会孩子们认识多样的文化类别,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二)教育方法生活化

未来在幼儿核心素养培育中还需要将教育方法融入生活之中,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对此,幼儿教师以后可以采用以下生活化比较突出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模拟,创设超市购物、看病就医等情景,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和实践;(2)游戏教学法,通过生活游戏的开展,如角色扮演、团队游戏等在游戏情境中学习和成长;(3)体验教学法,通过生活化的体验开展,种植植物、烹饪食物,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知识和技能;(4)合作教学法,通过生活中合作活动开展,家庭劳动、幼儿园项目活动,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习和感受团队精神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教育环境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素养教育基础,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学习资源。因此,未来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创设富有生活经验的教学环境。首先,在幼儿园环境中,幼儿园应当模拟生活,为幼儿提供具有生活特点的活动环境,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些模拟生活的环境。例如,设置模拟超市、医院、厨房等设施。在幼儿园环境中,幼儿园应创设丰富的生活化教育环境,设置生活角,如模拟超市、医院、厨房等,帮助幼儿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会规则。同时,还应当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图书、玩具、工具等,帮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与成长。其次,在家庭环境中,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接触,在这样熟悉的环境中渗透相关教育内容,以培育幼儿的核心素养。例如,家长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劳动、亲子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生活技巧与社会交往经验。最后,在社区环境中,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例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设施,帮助幼儿在社区生活中学习与体验生活。又如,幼儿园可以不定期地组织幼儿参观消防队设施,参与社区公益活动。通过这些社会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与体验社区生活,能够培育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超市、敬老院等社会场所,帮助幼儿了解与认识社会活动及社会生活。 

(四)家园共育生活化

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家园合作,能够实现家园教育合力的有效配合,提供给幼儿良好、适宜的成长环境。家园双方多参与幼儿教育,才能够共同提升教育的影响力。首先,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孩子的幼儿园教育活动。通过参加学校活动,诸如家长会、亲子会、开放日等活动,关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进而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其次,幼儿园也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与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如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微信群、电话沟通等。这种双向沟通有助于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家园双方需要共同开展生活化的环境创设。家长能够在家庭生活中从幼儿个人出发,努力开展家庭劳动、游戏、对话沟通等,家庭生活化教育环境的创设,使幼儿能在家中“学”的状态,获得生活技能、生活习惯与品质意识的体验;幼儿园也应着力做好环境创设,利用扮演、社区参观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活动方式,将幼儿园课堂转化为模拟情境,如小卖部、玩具店等场景,让幼儿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去模拟和扮演角色,以习得其在生活中所需的技能。

三、结论

“生活即教育”思想为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通过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生活化,以及加强家园共育,可以有效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未来,幼儿园和家长应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生活即教育”思想,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