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做一个摘星星的人》师德师风培训讲座,我的教育理念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这场讲座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作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在幼儿教育这片充满童真的星空下,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心灵的守护者。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深刻感悟与实践思考。

一、温和以待:教育最美的语言

讲座中"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幼儿"这一主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心灵如同晶莹剔透的水晶,映照着周围世界的每一道光芒。当教师面带愠色时,在孩子眼中确实如同讲座所说"可怕且丑陋"。记得有一次区域活动时,因为几个孩子把建构区的积木弄得满地都是,我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事后,平时最爱说话的乐乐整整一天都没敢直视我,那个躲闪的眼神至今让我心痛。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唤醒生命。"这种唤醒需要的不是严厉的呵斥,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温柔。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育姿态:每天入园前对着镜子练习微笑;与孩子交流时保持视线平齐;批评时先肯定再建议。这些细微的改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更愿意主动与我分享心事,班级氛围变得更加温馨和谐。我深刻体会到,温和不是教育的妥协,而是更高层次的专业素养。

二、情绪管理:为人师表的必修课

"不迁怒于幼儿"这一原则直指教师专业性的核心。讲座中那个因个人情绪影响教学行为的案例让我警醒。上周我就犯过类似的错误:因为早上与家人发生争执,在集体活动时对几个动作慢的孩子表现出不耐烦。下午自由活动时,那几个孩子刻意避开我的样子让我羞愧不已。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极强的"镜像效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的情绪模式。为此,我建立了自己的情绪管理机制:在办公桌设置"情绪晴雨表"记录每日心情;与同事约定互相提醒的"情绪暗号";遇到情绪波动时采用"深呼吸十秒法"。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有效帮助我在孩子们面前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现在当我感到情绪不佳时,会坦诚地告诉孩子们:"老师现在需要调整一下",反而获得了孩子们的理解和包容。

三、正向引导:摒弃威胁的教育智慧

讲座第三部分关于"不用威胁性语言"的内容彻底改变了我的教育语言系统。回想起来,"再这样就让妈妈接你回家"、"其他小朋友都比你乖"这类话语确实经常脱口而出。直到看到讲座中展示的长期受威胁幼儿的行为特征,我才意识到这种语言暴力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威胁式教育恰恰阻碍了幼儿的自然生长。我开始尝试转变表达方式:用"我们试试这样做"代替"不许那样做";用"你觉得应该怎么办"代替"你怎么又犯错";用具体的行为描述代替笼统的批评。这种改变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孩子们变得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中班的孩子们甚至自发组织了"和平小法庭",用对话的方式解决同伴间的矛盾。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尊重带来的教育效果远胜于威胁。

四、星光守护者的教育实践

培训结束后,"摘星星的人"这个意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幼儿教师的工作确实如同在浩瀚星空中为孩子们指引方向——不是强制他们走某条路,而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星光。在实践中,我将培训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1. 建立"幼儿情绪观察表",记录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规律

2. 设计"教师情绪温度计",实现自我监控和同事互助

3. 开展"爱的语言"主题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正向表达

4. 组织家长沙龙,分享非暴力沟通技巧

5. 设立"心灵树洞",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情感表达空间

这些实践让我体会到,师德建设不是抽象的道德要求,而是体现在每一次蹲下身来的倾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尊重的对话中。

五、永不止步的成长之路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来影响孩子。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践行这三个师德准则:

1. 保持"初学者心态",每天以崭新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

2. 建立情绪管理长效机制,不让个人情绪影响教育工作

3. 持续优化教育语言,用建设性对话替代威胁性表达

4.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记录教育案例并分析改进

5. 与同事组建学习共同体,互相督促师德修养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而师德则是这修行路上永恒的明灯。我愿永远做那个为孩子们摘星星的人,用专业与爱心守护每一颗童心的璀璨星光。正如培训最后所说:"当你用心为孩子们摘取星辰时,你会发现自己的生命也被星光点亮。"这份感悟,将指引我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