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怀揣着敬畏与期待,踏入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第五届“教学艺术节”开幕式现场的刹那,那扑面而来的,是浓郁醇厚如陈酿的学术氛围,是对教育创新炽热似骄阳的追求。这股蓬勃的力量,仿若一场席卷而来的春风,瞬间将我裹挟其中,卷入那深邃浩渺、关于教学变革的思想漩涡,令我沉醉,更令我深思。
新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林忠玲先生的《学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儿童》主题报告,字字如黄钟大吕,声声似重锤擂鼓,精准而有力地撞击着传统教学观念那坚固如磐的壁垒。学生对上课的厌倦情绪如阴霾笼罩,公开课沦为虚假表演的闹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些长久以来被掩盖的问题,此刻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在聚光灯下,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
身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这些问题于我而言,感受更为深切,刺痛也更加锥心。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为生活所迫,常年背井离乡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如孤舟漂泊于茫茫大海,缺乏引导与督促。他们在学习上,犹如在黑暗中摸索,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与城区学校相比,我们的生源质量存在差距,教学资源也相对匮乏,恰似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困难重重。在这样的困境中,推行课改,真可谓是举步维艰。然而,这诸多的艰难险阻,难道就能成为我们畏缩不前、固步自封的借口吗?
林主任从时间、空间、工具、方式和信念五个维度,高屋建瓴地为我们描绘出从“课堂”迈向“学堂”的清晰蓝图。其中,“自主预学”的理念,宛如一把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课堂变革那扇紧闭已久的新大门。看着报告中那些真实课例里,学生们如破土春笋般积极主动学习的模样,我的心中涌动着的,是无尽的羡慕,更是满满的憧憬。我常常在心底发问:我们农村的学生,何时也能拥有这般热情似火、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呢?
幸运的是,我们张甸小学提出的4S课堂模式,宛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在这荆棘满途的课改之路上,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预习交流、合作深思、总结提升、课堂检测”四个步骤,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对应着“课前预学、课中共学、课末拓学、课后延学”四个标准,将“学为中心”的理念,丝丝入扣地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自推行这个模式以来,我欣喜地见证着学生们的点滴变化,虽然改变的过程如抽丝剥茧般缓慢,但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真实可触,令人倍感鼓舞。
习总书记曾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在农村小学推行课改,前路漫漫,困难如繁星密布。但我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敢”的勇气,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挑战横亘在面前的重重困难,就没有跨越不了的沟壑,没有走不通的道路。就如同愚公移山,凭借着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努力,终能移走挡在前行路上的巍峨大山;又似滴水穿石,以坚持不懈的毅力,创造出看似遥不可及的奇迹。
我们或许无法在转瞬之间彻底改写农村教育的现状,但每一次对教学方法的精心改进,每一次与学生倾心的沟通交流,每一次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任务,都是我们在迈向光明未来征程中的坚实步伐。我们要鼓足勇气,在这布满荆棘、充满挑战的课改之路上,坚定地踏出每一步,用汗水与智慧去探寻教育的真谛,用执着与坚守去书写农村教育的崭新篇章。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我们脚下,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定不移的信念里,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只要我们心中饱含对教育事业炽热的热爱,对学生深沉的责任,就一定能够跨越万水千山,冲破重重障碍,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沐浴在优质教育的阳光下,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绚烂光彩 ,成就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