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聆听陈志明主任执教的语文公开课《表里的生物》,感触颇深。这节课既是一堂扎实的语文课,又是一场充满科学精神的启蒙之旅。陈主任娓娓道来的过渡语、适时的智慧引导、恰到好处的评价以及淡定从容的教态,让整堂课自然流畅,课堂结构如榫卯般环环相扣,处处彰显他的教育智慧,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语文研训员的素养和理想的模样。以下结合课堂观察,谈谈几点思考:  

一、紧扣新课标与单元主题

陈主任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聚焦单元学习主题“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在教学伊始,通过“发现-好奇-思考”三维解构,引导学生理解单元主题的内在逻辑。这种设计不仅强化了单元整体性,更通过主题导图揭示课文间的有机联系,为单元教学提供了范式。

融合科学精神与育人价值  

《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的小品文,陈主任并未止步于文字表层,而是通过“科学观察”与“文学观察”的双重视角,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深层价值。围绕“科学发现“的四重维度——过程、证据、意义与迁移,紧扣和“发现”关联的词句,不断发问、持续探究,构建起思辨性任务群。在分析“我”对表里的生物的猜想时,陈主任以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抛出问题:表里的生物既然是错误的发现,那么这样的发现还有意义吗”学生分组探讨”错误发现的科学价值“,在认知冲突中领悟"大胆假设"与"严谨求证"的辩证关系,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真正落地,培育了可迁移的科学思维素养。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提升能力。这种设计将“科学精神”自然融入语文课堂,让育人目标落地生根。

三、重视实践活动与技能训练

 本节课以"做中学"为核心理念设计了丰富巧妙的实践活动。 学生自主阅读,借助思维导图提取关键信息;利用读、思、议,探寻“我”的发现和思考是科学合理的;联系全文让学生说说“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等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时间,是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同时,课堂重视将文本情境和现实情境相融合,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科学思考和求证的过程。

陈主任的教学重视技能训练,像提取关键词句、文意概括、重点语句的朗读等能力训练都有涉及。此外,还重视独立思考、圈点批注、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陈主任将朗读训练细化为"惊奇-困惑-顿悟"三重情感支架,使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同频共振。

    陈志明老师的这堂课,将“科普性小品文”上出了语文味与科学味的交融感,如同一把打开“语文与科学”之门的钥匙。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之美,在探究中体验思维之趣,真正实现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长、素养的提升”。 我们将在教研活动中深入探讨:如何像陈主任一样,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语文的思维解科学,让课堂既扎根文本的语言土壤,又生长出探索与创新的枝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