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年文摘》读到一则短文,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冬天砍掉的一棵枯树,到了春天,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
看似枯死的躯干还蕴藏着活力。
冬日的树木,乍看起来,枯绝无望,但是它们的根还在,还在默默在汲取大地的水份,吸收着冬日微暖的阳光,也许正是这点点滴滴的融入,会让枯木逢春。
经常遇到处于学习边缘的孩子,恰似那冬日里的枯树,如果没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冬天的过去,不经意地被砍了,那他们也就永远失去了春天绽放的机会。
在雷夫的眼里,学生分三种,孩子一,是天才。孩子二,平凡、数学不是最好,作文不是最好。孩子三,成绩差、搞乱。大部分老师都把时间花在孩子三身上,如果不花时间,他会给你带来很多的麻烦。而雷夫却把时间花在普通的孩子二身上,让他们做得更好,进入孩子一的行列,让孩子三找不到捣乱的伴。让孩子二来影响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安静、和谐。
不管咋样,千万不能过早地让孩子三感到与众不同,让老师与身边的同学对他们另眼相看,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成人永远比成才更重要。面对孩子三,老师只有为他们创造更有趣的课程,让他们产生兴趣,才能改变他们。
我们是不是像雷夫一样,把眼光从孩子三的身上移向孩子二,或许会柳暗花明。把自己的眼光从孩子三不喜欢的课程上转移到他们乐于参与的课程中去,或许会沉浸其中。
为如今倡行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和运用点赞,它们可能会为孩子三点亮一盏灯,让孩子的明天变得温暖。
小学教育应该是“无功利性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也才是真教育。
在地球上最会折腾的是人类,地球经受着人类的折腾,会流泪吗?
人类中最软弱的是孩子,孩子面对我们的折腾,会流泪吗?
愿地球上永远不要流淌这样的眼泪。
一个人在田埂上徘徊,不远处的湖边,苦楝树叶子一个不剩,挂满了果实,八九只八歌在树枝上歇着,面对果实无一问津。湖面上一只小野鸭自在地四处游荡,或是寻找伙伴,或是寻觅饱腹的小鱼,或是独自闲游消遣吧。一只白色鸟儿张着长长的翅膀在湖面上盘旋了几圈,向南方飞去。看着田边的稻草,想起过去稻草铺就的床铺,暄腾腾的,暖和着哩,睡在上面有着稻草的香味,更觉着了幸福感。原来自然才是最真最好最美的,教育难道不也应该如此吗?
在路上,不小心被垄沟边上的死不丢粘上了,死不丢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让自己全身长满木刺,每遇经过必粘上死不丢。我们教育也应该有这种死不丢的精神,好的本质的东西就应该坚持与坚守,无论外界如何灯红酒绿。
(一六年元月九日午后于三垛书屋)